【正見網2007年03月28日】
(一)讀史
最近讀唐太宗《帝范・納諫第五》,對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
原文是這樣的:「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懷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
意思是說:如果他說的話有道理,即便是草民奴僕,也不能因他地位低下而不去聽他的話;如果他說的話沒有道理,即便他是王侯卿相,也不能因他出身高貴就採納他的意見。如果一個人所說的要義值得借鑑,那麼就不必要求他的辯辭;如果他說的事理可以採用,也不必要求他的文采。至於像朱雲折斷門檻那樣的進諫,要表揚他們來引以為戒;象辛毗離座扯住衣服那樣的進諫,要張顯他們品行來審查自己的過錯。
(二)缺點
當我們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時,很容易意識到:人無完人,都是有缺點的。
換個角度來看,在別人的眼中,自己也是這樣的。所以才會他人對自己提意見。能夠在別人批評自己時內心裡不反感,就是很難得的了;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審視自己並把缺點改掉,那就更可貴了。
看似很難,實際上也並非做不到的,只是是否願意把自己批評別人時的心態反過來用在督促自己身上。
(三)隱者
有道是:大隱隱於市。看似繁雜的社會,有其內在的玄機;看似不起眼的百姓,誰知是什麼來頭?
張良下橋為老者取鞋,後三度考驗顯其恆心,終得《太公兵法》。
姜太公屢經挫折,安守天命,渭水垂釣,遂了其心願。
《梅花詩》寫道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日出日落的時光中,來來往往的人群裡,或許不經意的人、不經意的事,能改變你的未來。
(四)結語
善與惡是不難辨別的。何去何從是自己的選擇。
當諾亞苦口婆心告訴人們不要再做惡時,沒有人把他說的當回事,依然如故……
當有人告訴你不要跟著惡黨一條路走到黑、三退才能保平安時,你是怎樣打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