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3月31日】
編者按:本網站發表了由李劍同修寫的「《帝范》─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系列文章,由於該同修被嚴重迫害致殘,該系列不能繼續。另有同修開始將原文譯成白話文,但是不能完成「評析」部分。如有同修能協助完成「評析」部分,請將來稿寄正見編輯信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
夫兵甲者,國之兇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人?;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遂以喪邦。何則?越習其威,徐忘其備。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機也。
譯文:
軍隊和武器,是國家用來制亂的工具。即使一個國家領土廣大,如果喜好戰爭,那麼人口就一定會減少;儘管國家的秩序安定,但如果頻繁發動戰爭,那麼民眾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人口缺乏就難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國力削弱就難以抵禦敵寇的侵犯。對於戰爭,既不能沒有,也不能常用,所以作君主的要在四季農閒之際,講解和演習軍事和練兵,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所以越王勾踐對張腹而怒的青蛙表示敬意,因而鼓舞士氣,取得了伐吳的勝利,從而開創了霸業;而那個叫徐偃王的諸侯,只知行仁義之道,不懂得以軍事作為防備,結果終因武備鬆弛而喪失了國土。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勾踐明白戰爭的意義,而徐偃王卻忘記了武備的作用。孔子說:不預先教導和訓練百姓,臨到不測之時,才急急忙忙驅趕他們去迎戰,這叫做白白地把人民丟給了敵人。所以,只有真正明白戰爭與武備的意義,才可以擁有天下,這就是戰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