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天人合一觀〈四〉:陰陽的依存與轉化

《黃帝內經》研究體會
治平


【正見網2008年09月01日】

陰陽之間不僅相互排斥,相互制約,還相互依存,相互為根。陰陽所具有的屬性和特點,如寒與熱,靜與動,遲與數,地與天等,都是以自己的對立面作為存在的條件,離開了對方,自身就不能存在。

內經中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1)

又水勝則火滅,火勝則水滅。就是說陰陽的對立和排斥。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1)

「陰在內,陽之守也」,陰是藏於內的,陰主內陽主外,陰於內為陽之守。由於陰的內守才可使陽不浮越於外,不耗散於外,換句話說,陽氣之所以不散失,可以正常的固護,就像在外的將士打仗一樣,鎮兵在外,固守邊疆是因為有內守的牢靠,安穩的家園做為心中的支柱。

陽在外相對而言,陰陽是相互依存的,陽在外發揮作用,守護著陰,陰氣就不會滑脫,沒有外,內就不能藏於內,反之陰津不藏不守,陽氣外泄、散失,會更導致裡外不平靜。

種子的萌生有賴與陽和之氣,(陽)而幼苗的長成需雨露的滋潤。(陰)

陰陽在人體臟腑的體現:

陰陽體現在人體之中則表現為:

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

在人的臟腑則表現為髒為陰,腑為陽,心、肝、脾、肺、腎五藏為陰,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

背為陽,又是陽中之陽,心也;故心是陽中之陽器官,心主神;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2)

在人體的臟腑關係中,又體現出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陰,陰中有陽的特點。

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

而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又會生寒;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泄瀉之病。

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

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

無論是生長發育,還是斂藏死亡,都是在陰陽雙方作用的結果。

獨陽不生,孤陰不長。

在陰陽這兩個對立又統一包涵的關係上,確立了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並可以這樣一層一層的反覆下去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篇

2.《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