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天人合一觀〈三〉:關於陰陽的概念

《黃帝內經》研究體會
治平


【正見網2008年08月30日】

第2節 陰陽對立互補

《內經》認為事物的陰陽屬性具有相對性,不是絕對的會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又要靈活的運用與對待。

陰陽者,天地之道。

陰陽對立: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像都存在著陰陽的對立,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陽為氣,陰為味。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1]

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裡,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陰陽是宇宙間的一般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有很大很深的道理在於其中。

凡醫治疾病,必須求得病情變化的根本,而其中的根本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

陰是比較靜止的,陽是比較躁動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

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泄瀉之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

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

拿自然界變化來比喻,清陽之氣聚於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於下,而成為地。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

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轉變而成的,雲是由天氣蒸發水氣而成的。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如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天為陽,陽應該上升,但陽中有陰,還要有降,地雖為濁陰,應該下降,潛藏,但是降中要有升。[2]

同時,天之所以降是因為地陰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因為天之陽氣的吸引,此中,是陰陽之中有陰陽。因為如果沒有地氣上升為雲,就不會有天的下降為雨。

雲出天氣,雖然地氣能上升為雲,卻又需要靠天陽之氣的蒸化,沒有蒸化,地氣也無法上升為雲,而雨雖然從天上降下來,如果沒有地氣的吸納,收引,陽氣也不可能下降,所以《內經》中將陰陽在天為雲,為雨,與在地的相吸、相納,上升的道理,陰施陽受的相互關係說的至明至白。[1]

陰陽互補: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3]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2]

陰極可以轉化為陽,陽極可以轉化為陰。所以冬季受了寒氣的傷害,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春天受了風氣的傷害,夏季就容易發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氣的傷害,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受了濕氣的傷害,冬天就容易發生咳嗽。

參考資料:

[1].《陰陽應象大論》
[2].《陰陽離合論》
[3]。《陰陽別論》
[4].《陰陽離合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