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簡史(4): 夏朝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11月19日】

2-1 「家天下」的肇始─夏朝

中國古史,以夏商周合稱「三代」。因有關夏的歷史迄今尚無直接文字史料,史學界曾質疑這段歷史,直到河南偃師出土的「二裡頭文化」,夏的存在經學者研究,已毋庸置疑。這也證實神話並不是完全不可信。(注一)

大禹的功績

一、治理洪水

禹是個聰敏勤勞,又能吃苦的人。他為人仁愛可親,又遵守道德,是上古時代偉大的人物。

堯帝在位時,洪水泛濫,百姓因為生活得不到安居而憂愁。堯帝接受「四岳」(四方部落會議)眾人的推舉,任用鯀來治理洪水。鯀採用築堤防堵的方法,結果治水九年沒有成效。舜即位後,就任命鯀的兒子禹來治水。

禹採取疏導的方法來治水,他疏導九條大河水流的方向,把泛濫的洪水引入大海,終於消除水患。禹治水十三年,盡心盡力,辛苦勞累,曾三次從自己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洪水治平後,禹又教導百姓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各類農作物,使百姓安居樂業。

二、平定三苗

三苗是上古時代南方的一個大部族,一直與中原華夏民族有衝突。在堯舜時期侵擾不斷,舜帝曾去征伐也沒有成功。禹在治水過程中,平定三苗,從此三苗不再北侵,漸與華夏民族融合,江淮一帶歸於安定。

禹建立夏朝

禹治平洪水,又征服三苗,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天災和外患問題。禹的功績很大,因此被尊稱為「大禹」。舜因為大禹的功績,就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帝即位,在安邑定都,國號夏。禹多次會合諸侯,已具天子威儀。夏朝自禹之後,傳了十四世十七王,共四百三十二年。

禹帝在位時,原本依照堯舜禪讓的傳統,把天下傳給了益。但禹的兒子啟很賢德,禹對人民又有大恩德,所以天下人心都歸向他,擁戴啟而不擁戴益。啟服喪三年後,益把帝位讓給了他。於是,啟就繼承天子之位。

從此,王位的繼承改成父子或兄弟相傳而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古人所說的「家天下」時代。

夏的興衰與敗亡

啟登上帝位後,二件事使夏王權受到空前挑戰∶

一、甘之役:有扈氏不願來歸順。啟決定前去討伐,雙方在甘(陝西鄂縣)大戰,有扈氏被滅亡,自此天下都來朝拜。啟以德化來治理天下,地位更加確定。

二、少康中興:啟死之後,由兒子太康繼位。太康沉迷打獵遊玩,不管國家政事,被東方有窮氏的首領后羿趕走。太康逝世後,弟弟中康即位,但實權仍然被后羿掌握。中康死後,兒子相繼位。後來相被后羿逼迫,只好遷居帝丘(河北濮陽附近)。后羿取代夏朝政權後,只顧自己享樂,不管百姓生活,結果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殺,寒浞又殺天子相自立為王。

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有緡氏,懷有身孕。她逃回娘家有仍國(山東金鄉),生下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後,在有虞氏的幫助下,並聚集夏殘存的勢力,經過數十年,遭受很多困難和辛苦,終於消滅寒浞,復興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後,社會安定,夏朝政權也較穩固。但八傳至孔甲時,他行為淫亂,夏朝漸漸衰敗。孔甲死後,又三傳至履癸。履癸,世稱桀,暴虐無道,不修德行,日夜與寵妃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酒池肉林」奢侈無度。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動輒殺人。

當時夏朝有一個大夫關龍逄,手捧繪有大禹治水等圖像的「皇圖」來晉見桀。要桀效法先王,像大禹一樣節儉愛民,才能長久統有天下,再這樣揮霍無度,任意殺人,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桀根本不聽,還殺了他,並警告朝臣今後再有這樣來進言的人,一律殺頭。

夏桀還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也因此,星隕地震,河水斷流,天災人禍不斷。天災是上天對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與懲罰。夏桀多行不義而天將亡之。

當時有一個叫商的諸侯國首領商湯修仁德,很得民心。商湯要大家執行天意,齊心討伐暴君。最後桀被商湯所滅,夏亡。

(注一)∶參考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頁52-9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