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木蘭」

沉思


【正見網2009年01月18日】

目前正在全球巡演的神韻藝術團,所有的表演內容,橫跨各朝,超越時空,令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生族裔的人們都能接受並領會,傳達出放諸四海皆準的主題,讓每個人拋棄成見及差異,沉浸在至真至善、唯美殊勝的演出之中。同時,節目中那些講述中國歷史的傳奇故事與民間傳說,深刻有力,深得觀眾的喜愛。很多人明白了神韻中表現的《木蘭從軍》,才是真實的版本,而非那卡通動畫電影所表達的謬誤。

想了解花木蘭的傳奇故事,就得先知曉流傳至今,千古吟誦不絕的樂府詩《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裡赴戎機,關山渡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樣年華的少女――木蘭,在年邁的父親接到從軍令後,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奔赴沙場。熬過多年漫 長而艱苦的戎馬生涯,終於從九死一生的疆場凱旋歸來,得到了天子的獎勵。非常令人意外的是她辭去了所獲得的高官厚祿,唯一的願望是返家。終於回來了,欣見久別的親朋。當木蘭脫去戰袍,穿上自己的女兒裝,出門招呼送她回故裡的戰友,最戲劇性的轉折呈現眼前,夥伴個個驚呆了,至此,他們才發現,原來, 朝夕相處的木蘭是個女孩兒家哪!】

其實根據辭海查到的資料,有關木蘭的一切,也跟樂府詩那幾句結語「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樣撲朔迷離呢。

辭海裡是這麼註解的:古女子名。時方徵兵,木蘭父有名在兵書,年老。木蘭因易裝,冒父名從軍。歷十二年歸,人始知其非男子。

其為何時代人,不一說:姚瑩《康?紀行》以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人;宋翔鳳《過庭錄》以為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樂府《木蘭篇》中有「可汗大點兵」語,謂其生世,非隋即唐。

其為何地人亦不一說:直隸《完縣誌》載 元 劉廷直撰墓碑以為完縣人;河南《商邱縣誌》以為商邱人;姚瑩《康?紀行》以為古武威,今涼州人;《清一統志》以為潁州譙郡城東魏村人。

其姓亦不一說:《明一統志》以為姓朱;《清一統志》以為姓魏;明朝徐渭(徐文長1521→1593)《四聲猿》傳奇以為姓花。

而對《木蘭辭》的說明是這樣的:歌詠木蘭代父從軍之記事詩也,亦稱《木蘭詩》。詩凡二篇,皆為五古而雜有七言句,辭意略同。《文苑英華》並題唐 韋元甫作。

《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橫吹曲序》曰:「歌辭有『木蘭』一曲,不知起於何代。」卷中二篇並列,題下注云古辭;引《古今樂錄》曰:「木蘭不知名;浙江 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

明以來選錄古詩者,多取前篇,屬之梁 無名氏,而謂後篇為唐 韋元甫擬作。惟閻若璩《尚書 古文疏證》卷五,以詩前篇有「策勛十二轉」語,因引《唐志》司勛掌官吏勛級,凡十有二轉為上柱國,雲其詩當為唐人作。

而《中文辭源》卻是如此註解:古樂府歌辭篇名。南朝 陳 釋(僧人)智匠輯《古今樂錄》中最早著錄,《樂府詩集》收入《梁 鼓角橫吹曲》。詩用雜言六十二句,歷敘女子木蘭扮男裝代父從軍出征、轉戰、勝利歸來的故事。傳統戲曲小說常以此為題材。故事根據民間傳說,經藝術加工,後來有關木蘭姓氏、鄉裡、事跡的各種記載,多出附會,不足信。

木蘭辭產生的時代與地區,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而唯一能使古今觀念一致的,就只有它的民歌性質了。民歌,是成長於民間的歌謠。它沒有一定的作者,因此,任何一個人似乎都成了法定的作者,誰都有權去修改它、增補它。也由此得知,民歌的成長,尤其是一些最受喜愛、敬仰的述事民歌,一如《木蘭辭》,是緩慢的、遞增的、誇大的、演化的,一直到「定型」為止。這中間的修、增,不知經過幾番。任何一首流傳至今的真正民間樂府、歌謠,我們絕對不能說它是何時、何地、何人的「產物」。它,常是一個廣大地區、眾多無名作者的總體智慧的結晶。

這樣看來,不管各項資料如何註解,也不必在意分歧多大,事到如今更無法證明對錯,但這個故事的主題是鮮明的、固定的、不變的:既溫柔賢淑,又堅忍勇敢,能文能武,忠孝雙全的奇女子代父從軍的傳奇。這是神傳文化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求女子不只無才便是德,特殊情況也能易釵而戟,披上戰袍,立功疆場,保家衛國,可卻看淡名利,叱吒過後仍回歸家庭、相夫教子、甘於平凡。

這是人類生活的準則、人倫道德的精髓,在上天有意的安排中,在故事結構的框架裡,不斷的演繹著,不斷的充實著。而當時的人只能知道這麼多,所以其它微枝末節則模糊不明,讓人們在好奇的心態中,在真假莫辨的情況下穿鑿附會、極力增、修而成就了多樣版本。但其主旨不變,以達到神傳教化的目地。

木蘭何姓、何時、何地人,雖然撲朔迷離,讓人理不清、弄不明,但她的故事誰都耳熟能詳,如今神韻更將這位奇女子,推上了世界舞台,使更多的人們讚頌與敬佩,所以這些小的細節,就不用費心去探討了。依我看來,也許如花似玉的姑娘代父從軍的壯舉,感動了當時某個文人雅士而替她冠上「花」姓哪!也有可能喔。而這首流芳百世、歷代傳誦不絕的《木蘭辭》結語,也就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