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諒、尊重與溝通(新加入錄音)

默想


【正見網2009年04月12日】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是漢初很有作為的一代明君。

文帝在即位前,因父親很重視太子的教育,所以他一直對儒家的學說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他即位之後,發布廣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詔書,渴望能獲得直言良吏來匡輔他治國和修德。後來,洛陽少年賈誼,以能誦讀《詩》、《書》,善作文章,年僅18歲就被漢文帝征為博士,作為他需要時諮詢、顧問的老師。

漢初承襲秦制,博士既是皇帝的治國顧問,又是文史知識的教師。漢文帝設有博士官多人,有的已年過花甲,知識也十分淵博。漢文帝對博士官是十分敬重的,而且往往根據博士的才識、德行的高低來任用,不把年齡的大小看作主要條件。

賈誼當了文帝的博士官後,文帝虛心求教,由於採取了賈誼的許多好建議,使國家的治理、政績相當出色。於是,在一年之內,文帝破格提升賈誼為太中大夫,備受敬重。從此,漢文帝與賈誼幾乎是形影不離,言聽計從。為了充分發揮賈誼的輔佐才能,漢文帝想提升賈誼為公卿大臣,但卻遭到權臣們的反對。漢文帝奈何不得,只好暫派賈誼到長沙王那裡當太傅。

賈誼走後,漢文帝非常想念他。一年過後,又把他召回宮中,促膝談至深夜,十分感慨的說:「久不見賈誼,朕以為學問超過了他。但從今日來看,還是遠不及他啊!」不久,漢文帝派他充任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少年聰穎,好學上進,是文帝的愛子。文帝有意立他為太子,所以讓最受敬重的賈誼當梁懷王的老師。

賈誼自知責任重大,所以竭誠輔導梁懷王,從而使他的學問一日千裡,令文帝十分滿意。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數年之後,梁懷王長大了,卻不幸騎馬摔死。賈誼自以為辜負了文帝的重託,非常悲傷,從此鬱鬱寡歡。然而,漢文帝並沒有因此而疏遠他,仍然十分敬重這位才學過人的老師,並且採納了他關於削弱諸侯勢力以鞏固中央集權的建議。不久,賈誼英年早逝。讓漢文帝時常懷念不已。也因為賈誼淵博的學識、過人的才華以及全心的輔佐、無私的襄助,而贏來漢文帝這般的尊敬與重視。

從上面的故事裡我們就知道,古代的尊師,在社會上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自皇帝、貴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

古人認為特別應該受到尊崇的對像是「天地君親師」,老師占有一席。老師之所以特別受到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養外,還要靠老師的教導和栽培,是老師教給學業、技能及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使自己的一生受益。

所以古人說:「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故師之德配君父。」把老師的恩德比之於父親,因而老師不但有「恩師」之稱,而且被弟子稱為「師父」。「德業之師,以父道事之」、「師徒如父子」是古來敬師的名言。古代的學生也確實是像孝敬父親一樣對待老師的。這種情同父子的師生情誼,表現了我國古代特殊的師生關係。

我談過現在母親難為。其實相比之下,如今的老師更是難為了!一個媽媽只針對著那麼一、兩個孩子,而一個老師得針對著二、三十個學生,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有沒完沒了的級務、校務……。隨著道德的式微,風氣的惡化,老師與家長的糾紛經常在校園上演。

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的,一旦自己的寶貝出了狀況,賢明的家長,請先息怒!請先靜下心來!將自己心中的不滿或不平提筆一項一項記下來。在記的當中,你的理智肯定一點一點的回來了!然後再來回斟酌個三、兩次,可能這時你會刪掉一些氣話或不合宜的問題。

然後抱著一心為孩子好,誠心找老師探討原因,有共同為孩子解決問題的心態,和「人絕非全才全能,人也絕不可能不犯錯。」這種諒解對方的同理心,你看效果絕對就不同!一定是個三贏的局面:你既了解了老師處理的原則;老師也弄明白了家長的立場與感受,他會由此修正以後的對待方式;而孩子就在這雙方都和平理性、誤會冰釋、取得共識的和諧氣氛中,得到最佳的關照。

如此體諒與尊重並行,理智與溝通齊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何愁誤會不解?何患糾葛不除?比那種外行領導內行、怒火中燒、存心找碴的失控狀態下,所得到的後果是有天淵之別的!聰明的父母們,您會選擇哪一種呢?

MP3錄音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