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13):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24日】

漆雕(ㄑㄧ ㄉㄧㄠ)。(Qī diā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漆雕氏是周代吳國的開國國君太伯的後代,有些以漆雕為姓。春秋時期的魯國出現過不少漆雕此姓,其中還是孔子的弟子。這些人的後人中便以漆雕作為姓氏。只是,漆雕複姓逐漸演變成單姓漆氏。

2、以技藝職業為姓。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便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

【郡望】

1、蔡郡:秦國時把蔡、沈二國之地置為三川郡。漢代時改為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今汝南)。隋唐改為蔡州(曾名豫州),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汝南縣。

2、魯郡:漢改薛郡為魯國,治魯縣(秦以今山東省曲阜為魯縣)。晉為魯郡。北齊為任城郡。又隋有魯州魯郡,唐有兗州魯郡,雖轄有曲阜(隋改魯縣為汶陽,繼又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堂號】

三賢堂:春秋時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有漆姓之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唐、宋、明等朝代對他們均有封賜。為紀念漆雕氏三賢人,漆雕姓故以「三賢」作為堂號。

【歷史人物】

○漆雕開:公元前540―?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蔡國人,字子開,又字子若,又說作子修。

《史記》記載,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說:「子之齒可以仕矣,時將過。」他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願做官。孔子聽後很高興。《公冶長》亦有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悅。

漆雕開是孔子弟子,無罪受刑而致身殘,為人謙和而有自尊,博覽群書,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他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於人,目不避其敵,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比孔子小十一歲,孔子對其像兄弟一般。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膝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漆雕子」。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樂正(ㄩㄝ? ㄓㄥ?)。(Yuè zhèng)

【歷史來源】

以職官職為姓。周朝時有管理樂隊的官職叫樂正,司掌音樂聲律,後代子孫以此為榮,便以祖上的職官命姓。

【郡望】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啁(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歷史人物】

樂正子春:(生卒年待考),魯國人。戰國早期曾子門下著名弟子。他推廣了曾子的孝悌學說,為後世所推崇。

 
壤駟(ㄖㄤˇ ㄙ?)。(Rǎng sì)

【歷史來源】

出自於春秋時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春秋時期,秦國上啁有個人叫壤駟赤。他從秦國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壤駟赤很用功讀書,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樣樣出色。壤駟赤可能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但此後就不再見有人被史書記載。而此姓之後改成單姓壤。根據《姓氏考略》資料上記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為單姓。」

【郡望】

1、天水郡:亦稱上啁,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啁(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秦郡:晉置,初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旋移上啁(今天水市)。民國度州,以州治為天水縣。

3、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歷史人物】

壤駟赤

壤駟赤,姓壤駟名赤,字子徒,秦國人,長於讀書。《家教.弟子解》作「幅駟赤,字子從」。他是孔子的弟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身通六藝,以詩禮化被西垂。與顏、曾、閔、冉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隴上儒學三賢之一。

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北征伯」;明嘉靖九年,改封為「先賢壤子」;清又改稱為「壤駟子」。

公良(ㄍㄨㄥ ㄌㄧㄤ?)。(Gōng liáng)

【歷史來源】

以祖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代,陳國公子名良,人稱公子良,於是後人就以他的爵位與名合稱得公良為姓。春秋時代,公子良的後代公良儒去魯國向孔子求學,作為孔子的學生受人尊重,後人就以公良為姓。

【郡望】

1、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相當於現在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雎縣一帶地區。

2、東郡:秦置,治濮陽(今河南省濮陽西),轄境包括魯西及豫東北。隋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由滑州改名,並非今山東之兗州。

【歷史人物】

公良孺

公良孺,孔子弟子,春秋時代的陳國人。他為人長賢,有勇力。他不只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還曾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救過孔子的性命。孔子在離開陳國時路過浦國,去會見一個姓公孫的人,因為孔子說出了自己的政見,得罪了許多權貴,被一些人圍攻,後被浦人扣留。在情況非常危急時,公良孺駕著五乘私車跟從孔子,說:「過去我跟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吾與夫子又再罹難,我寧鬥死!」於是拔劍而出,與眾人一道,準備同浦人大戰,浦人害怕,就放了孔子,一個個都被嚇跑了。公良孺的此番表現,豈非正是孔子主張的「勇者無懼」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