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12):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23日】

顓孫(ㄓㄨㄢ ㄙㄨㄣ)。(Zhuān sūn)

【歷史來源】

出自於媯姓,以祖名為姓。根據《尚友錄》記載,「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位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感到榮耀,就以祖名顓孫為姓。

【郡望】

丹陽郡:(1)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2)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3)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南京市),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市)為丹陽郡。

【歷史人物】

顓孫師

顓孫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後來到魯國去拜孔子為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48歲。古書上說,他長相端正,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表很出眾。不過孔子更重學問,所以他沒有排入七十二賢者。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宋咸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侯」,再封「陳國公」為列哲位,稱先賢。

端木(ㄉㄨㄢ ㄇㄨ?)。(duān mù)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以先祖名字為姓。黃帝生了二個兒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直到20餘世有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根據《端木氏家譜》、《祖德性譜》記載,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其後幾世斷紀。西周末代,有端木典後裔端木舒,仍仕於周,追隨平王東遷。端木舒生子徹,端木徹生子緘,端木緘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廣單。端木廣單被衛獻公聘為客卿。自此,端木氏遷居衛國,端木廣單生子?。端木?生子巨。端木巨仕衛靈公,「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端木巨娶蘧氏。蘧氏「天性賢良,仁慈端莊.......懷孕十月,夢神賜寶玉」,遂誕子,因名端木賜。賜字子貢,春秋衛(今河南濬縣)人。生於周敬王已25年(前520年),卒於周貞定王13年(前456年),享年64歲。子貢是孔子的一位出色弟子,受到歷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唐代開元間封為十哲之一,後追封為黎侯(因濬縣古稱黎陽),宋代加封為黎陽公、黎公。明人改封先賢端木子。清代,封子貢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子貢先世多單傳,且居聚地不詳。唯子貢有據可考,葬於祖籍今濬縣大?山南。

端木氏源遠流長,祖述聖學,書香門第,歷代英才輩出。端木賜的後裔目前繁衍已至八十八代。自先賢端木子貢之後端木家族有系統的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

在著名漢朝學者劉向的《劉向說苑》中,將端木賜之字稱為子贛,並指出,子貢乃子贛之誤。端木賜為魯國宰相時,魯公賜端木氏字子贛,(因贛字在古代讀音為ㄍㄨㄥ?),因此後人凡作子貢者,亦音訛所改。在漢朝典籍《石經》中也有修正,貢應作贛。

端木賜的諸多後裔歷經兩千五百餘年,綿延數十代,至今後裔宗脈遍布海內外,分衍有端木氏、端氏、木氏、沐氏、贛氏、貢氏及部分林氏。端木氏即是以先祖之名端木為姓氏。

後來贛字被讀音為ㄍㄢ?,是因古代吳越人的地方讀音而至,為漢語八大方言中贛方言的特點。今人因之。

2、源自於回族,漢化改姓。端木氏為回族複姓之一,端木原為中國古老的姓氏,後來融入回民族之中。端木,早期見於回族的有清朝書法家端木采、書畫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東南沿海地區。

【郡望】

1、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2、廣平郡:廣平郡始建於西漢景帝中元初年(西元前149年),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轄境相當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復置廣平郡,轄境擴大。隋朝開皇初年廢黜。

【歷史人物】

端木賜

孔子弟子,字子貢。(前520~456)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能幹有濟世之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在孔子那個時代,國與國邦交中,禮官人員的言辭訓練主要取之於《詩》,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習尚。孔子也曾說:「不學《詩》, 無以言」,《詩》已成為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靈活運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而這,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

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孔子認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讚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在《論語》中給予子貢極高的評價。

端木賜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子貢故事一例: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來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長處,也必定會有短處。倘若用其長處去彌補短處,那麼,天下將沒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責人的短處而捨棄其長處,那麼,天下人都將被棄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愛憎,旨趣各有同異,即使是像伊尹、周公這樣聖明的人和像墨翟、楊朱這樣的賢能者,如果去徵求眾人對他們的意見的話,誰能免去受譏刺和遭疑忌呢?

子貢向孔子問道:「鄉裡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不行啊。」子貢又問:「鄉裡的人都憎惡他,這個人又怎樣呢?」孔子說道:「也不行啊。最好是鄉裡的好人都喜歡他,而鄉裡的壞人都憎惡他。」這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定相反,小人的憎惡君子也就像君子的憎惡小人一樣。要想究明真實的情況,取決於慎重地聽取反映。聽取君子的話,就廢止了小人的邪道;而聽取小人的話,君子的正道就會消亡。

巫馬(ㄨ ㄇㄚˇ)。(wū mǎ)

【歷史來源】

所謂巫馬,本來是周朝時的一個官名,也就是掌管治療馬匹的官職。巫馬氏正是由這種官職的後人以巫馬為姓。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有關於他們「掌養疾馬而乘治之」以官為姓的記載。而根據《通志・氏族略》上有關於巫馬氏的子孫,孔子門生之一的巫馬施,曾經擔任單父的宰相的記載。巫馬施精心於國事,可從史書記載中知道。巫馬以後,這個複姓,就很少見名人出現,也可能是改姓單姓巫的原因吧。

【郡望】

單父郡

【歷史人物】

巫馬施,孔子門生之一,曾經任單父的宰相。巫馬施精心於國事,可從史書記載中知道。巫馬以後,這個複姓,就很少見,也可能是改姓單姓「巫」的原因吧。

公西(ㄍㄨㄥ ㄒㄧ)。(Gōng xī)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魯國公族季孫氏的支系後代所改。公西一姓,根據《姓氏尋源》記載,春秋時魯國公族,為季孫氏的支子後裔所改,以公西為姓。公西氏在春秋時代也是魯國的一個公族,出自於權高名重的季孫氏,算起來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根據《姓氏尋源》資料上記載,在孔子的眾多學生中,姓公西的不少,其中以公西赤的名聲最大,也最有成就。公西氏鼎盛於魯(今山東境內的一大名門)。

【郡望】

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西元266年)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省清豐西南),下領四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北齊廢。

【歷史人物】

公西赤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春秋末年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孔子認為他很謙虛。 他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人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長於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於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