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廣開言路兼聽則明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5月21日】

【原文】

君子不以言廢(1)人,不以人廢言,大開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而或有所蔽。且蔽天之明者,雲霧也;蔽人之明者,私慾佞(2)說也。常人有之,蔽一心也;人君有之,蔽天下也。常選左右諫臣,使諷諭(3)於未形,忖(4)畫於至密也。

(出自《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四》)

【注釋】

(1)廢:沒有用的,不再使用。
(2)佞(音濘):善辯,巧言諂媚。
(3)諷諭:用含蓄的話勸告。諭,告訴,使人知道。
(4)忖:揣度,思量。

【語譯參考】

有修養的人不會憑一句話就否定一個人,也不會憑一個人就否定他所說的話。廣泛地開闊言路,才能統一天下、安撫百姓。廣大的天地,明亮的日月,有時也會被遮掩。遮掩天的光亮的是雲霧;遮霧人的見識的是貪慾和小人的花言巧語。平常的人受了蒙蔽,只能遮住一個人的見識;君主受了蒙蔽,就會遮住整個天下了。應當經常挑選左右諫臣,讓他們在事情未發生之前告誡您,讓他們思考籌畫最機密的事情。

【研析】

人總是喜歡接受讚美,聽好聽的話,因而小人讒媚的話,能打動人心,陷人於不義,蒙蔽了別人。若你只是個平常人,尚無傷大雅;但你若是個領導者,則攸關國家命運。畢竟領導者受到蒙蔽,影響範圍至廣,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先受到波及的是人事的任用,不同人其才能品德不同,制定的政策,影響百姓的生計,全民的福祉,終至國家的興衰,因而劉秉忠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諫臣的重要性。當然諫臣他的職責,是針對施政的弊端、決策或領導者個人品德提出看法,自然其言語難免不順人心,但其出發點是為公的,無私的,此點應先予以肯定,諫臣才能暢言,何況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他們站在客觀的立場,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身邊若能有數名諫臣,當能使領導者開闊視野,協助國家興盛。其實從劉秉忠此文的論點,就知道他是個值得任用的好人才,而忽必烈也能慧眼識英雄,將他視為重要謀臣。

劉秉忠也曾與姚樞等人,制定「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針,大舉招賢納士。如當時的大儒許衡、王恂、張易等人為忽必烈出謀劃策,所以劉秉忠他對元代開國制度有相當多的建樹。而且他自幼善學,至老不衰,一生著述相當豐富。

至元十一年八月,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忽必烈悲慟不已,追封太傅、趙國公,諡文貞。

【延伸思考】

1.從歷史的教訓,領導者常用人不當,導致國家的滅亡。你想領導者如何才能避免任用小人呢?

2.為何言路要廣開,不能只聽少數人的意見?

3.諫臣對國家的影響如此重要,一個好的諫臣應具備哪些特質?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十一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