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10月07日】
以神童 薦廷試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元年(1004),張知白安撫江南,見了他,以神童推薦之。真宗召來晏殊,與進士千餘人,一起並試於朝廷中,晏殊神氣坦然,毫不震懾,援筆立成一篇佳作。帝非常嘉許與賞識,賜他同進士出身。可宰相寇準卻說:「晏殊是江外人。」帝左右四顧,然後說:「張九齡不也是江外人嗎?」後二日,又再殿試詩、賦、論,此時晏殊上奏:「臣曾經私自學習並試作過此賦,請另試其它題目。」帝愛其誠實不欺的品德,於是另給題目,賦既完成,帝連連點頭,數次稱善。接著擢為秘書省正字,秘閣讀書。並命直史館的陳彭年,觀察其住所和與其相互交遊、相處者,每每稱許之。
景德三年,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東封恩,遷光祿寺丞,為集賢校理。晏殊遭逢父喪,回歸臨川,可因朝廷急需,因此脫下孝服破例起用,從祀太清宮。下詔讓晏殊撰修寶訓,同時判太常禮院。晏殊又喪母,此次特地請求非終服不可,但不許。再升遷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館,為升王府記室參軍。半年後,遷尚書戶部員外郎,為太子舍人,接著知制誥,判集賢院。久之,為翰林學士,遷左庶子。真宗每次有事訪殊,都用方寸小紙仔細書寫、載明,他也將自己答奏之事,一併連稿件慎密封呈,可見帝重視他的程度。
主張「垂簾聽政」
乾興元年(1022),年僅10歲的仁宗即位,章獻明肅太后奉遺詔掌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自都想單獨入見奏事,眾官雖覺不妥,可沒人敢否決他倆的決議。晏殊建言:「群臣想向太后奏事者,太后可垂簾聽之,所有的臣子都不得見。」此議遂訂定下來。後升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太后告訴東宮太子的一些舊臣,侍讀之恩感激不盡,因此加給事中。並讓晏殊預修《真宗實錄》。進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晏殊有回上疏,議論張耆為人行事,不足為樞密使,此事忤逆了太后意旨。加之在玉清宮發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罷知宣州。
重興學 自殊始
天聖五年(1027),晏殊貶知宣州,數月之後,改應天府,並延攬范仲淹至此教授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幾乎都被廢除,而有宋一朝注重興學,可以說是自晏殊開始。於是朝廷召拜御史中丞,改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兼秘書監,為三司使,復為樞密副使,這些官銜未拜前,又改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
明道二年(1033),因太后謁太廟,有人建議請她「服袞冕」以進,太后以此事是否妥當,詢問群臣,晏殊以《周官》所記載的後服禮儀應對,於是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遷刑部尚書,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
罷內臣監兵 改革長年積弊
當時正值趙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並出兵侵擾陝西一帶,而宋將用兵屢屢敗退。晏殊請罷黜內臣監兵之弊,不以對敵的機密陣圖授以諸將,使得應敵大將有權決定一切,因而改被動為攻守有據;又招募弓箭手教導並訓練之,以準備應敵戰鬥。又請求清出宮中長年積壓不用之財物,以資助邊防費用,凡是被其它有關單位溢領的財物或被侵吞的利益,悉數追回、作罷,並歸還國庫及相關部門開支。這些改革方案,朝中全都採納並施行。
好賢 進賢才
晏殊平日居處,好禮賢下士,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及至為相,更加擢進與獎掖賢才,而仲淹與韓琦、富弼等,都因他的舉薦而被進用,至於台閣成員,也多為一時之賢。帝也因為受他影響而奮然有向上之意,想利用這群有才幹之臣,以更新陳腐的治國方針,因而小人、權幸一時都不得其便、無法發揮其惡言邪行。
晏殊讓歐陽修出任河北都轉運,諫官上奏該留原任,可皇上不許。孫甫、蔡襄上言說:「宸妃生聖躬(即皇帝),如今為天下之主,而晏殊曾接詔書,撰修《志宸妃墓》,可卻沒完成而不了了之。」又上奏談論晏殊役使官兵、整治舊舍以圖利。於是,降工部尚書、知潁州。然而晏殊當初是以章獻太后才剛臨朝聽政,故墓誌上不敢隨便發表言論;而所役使之兵,乃是輔臣依例宣借所擁有者,所以,當時有識之人,都認為這些事都非晏殊之罪。
接著徙陳州,又徙許州,稍後又恢復禮部、刑部尚書。後又進祀明堂,遷戶部,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徙河南府,遷兵部。不久,晏殊以身上有疾,請求回歸京師以訪名醫、尋藥治。事情既然擺平,晏殊又要求外調出守,仁宗特意留他陪侍經筵,下詔五日一次與上共起居,講授經史,其禮儀、隨從,均如宰相之待遇一樣。過了年,晏殊病加劇,仁宗乘輿將往探視之。晏殊即刻讓人飛馳上奏曰:「臣老病號了,將要遠行了,這是人之常情,不足以成為陛下憂心之事也。」繼而薨。仁宗雖然蒞臨祭奠,但仍以來不及親自探病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並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
剛直工詩 佳句廣傳
晏殊生性剛直簡約,自奉清廉節儉。累任之役吏及庶民,頗為畏懼其?急、易躁的脾氣。長於知人善任,富弼、楊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為宰相兼樞密使,而富弼為副使,晏殊特地為此,向仁宗辭謝其所兼職務,可詔不許,其受皇上信任與禮遇即是如此隆重。
晏殊文章高贍典麗,各類文體應用自如,不受拘束,尤工於詩詞,內容閒雅有情思,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晚年依然篤學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並有刪修、改正梁、陳以後的名臣述作多種,為之集選成一百卷。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