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簡介】三、《易經》簡介

季黛 整理


【正見網2010年12月26日】

《易經》之由來

周禮雲太卜掌三易,依鄭玄之注說,三易者:「夏曰『連山』,以艮為首,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也。殷曰『歸藏』,以坤為首,歸藏者,謂萬物莫不歸藏於地也。周曰『周易』,以乾為首,謂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也。」三易者,指「連山」「歸藏」與「周易」而言。今連山、歸藏均佚,流傳者僅周易而已。

後世有人以神農號連山氏,黃帝號歸藏民,所謂連山、歸藏,應非夏、殷之文物。然代遠年湮,也無從稽考。亦有人以為連山、歸藏,本屬卦象,並無夏易、殷易之存在。雖各執一詞,但周易之通行,姬周以來已為朝野所尊崇,且為我國最古之學術思想、人生哲學之根源,則已是公論所定。後世所謂「易經」,即系專指「周易」而言。當無爭議。

《易經》之含義

周易之稱,含義有三:

一曰:「簡易」。本於繫辭:「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理存乎人道,人道本乎天理。宇宙萬物興衰隆替,人事凶吉禍福,雖紛紜繁複,但其至理如一,豈不是亦簡且易也!是為「簡易」。

二曰:「變易」。系傳謂:「易之為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道。」日月盈而復虛,凡物盛極必衰;剝極則復,否極泰來,無不在流動循環變易之中。所謂涉足清流,抽腳復入,已非前流。萬事萬物,人世滄桑,無不在變動中,盛極不足以傲,否極不足為憂,正是此理。故曰:「變易」。

三曰:「不易」。不易者不變也。至簡至易之理不變,必變必易之理不變。繫辭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天道有常,天理長存,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於變易之中,有不變之原則,不易之理存焉。豈非「不易」?

《易經》的內容

卦:

《易經》由八卦演繹而來,相傳八卦為伏羲氏所創,繫辭有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從清末甲骨文之發掘考據,則遠在姬周之先,已有卜筮八卦,卜者用牛骨龜甲,筮者用蓍草,可見八卦已盛行於三代,非始於有周一代。

又有一說,八卦來自黃河水中所出之龍馬身上,所背之圖,為伏羲抄划下來。《尚書・洪範》則言大禹時代,有從洛水中出來的一隻神龜,其背上所載即八卦,前者稱為「河圖」,後者稱為「洛書」。此說法證明八卦並非伏羲氏所創,而是來自上天的啟示!

相傳文王姬昌得罪紂王,囚於凌裡。為此無所事事,終日研究八卦,乃重卦為八八六十四卦。《周易正義》曰:「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掛。」八卦為乾、坤、坎、離、震、艮、兌、巽。正好取象乎天、地、水、火、雷、山、澤、風。重卦演繹之後,兩卦相重,合為一卦,就稱為「重卦」。八八六十四卦每一重卦,各有專稱卦名,也各有專指之卦象意象。如謙卦為坤上艮下:高山隱於地下,大智若愚,為當自謙自守之象;如噬嗑卦為離上震下:電光雷火,為明刑弼教,當嚴正法治之象;如否卦為乾上坤下:為天地分離上下不和,乃離心離德之象,故曰不吉;又如剝卦為艮上坤下:大山見於平地,阻礙重重,不可輕舉躁進之象矣……等等。如此演繹變化,就包括了宇宙中林林總總,萬事之萬象,和生生不息的原理矣。

爻:

所謂「爻」者,繫辭曰:「爻者,效此也。」可以目之為一種符號,以象陰陽奇偶。每一重卦,一共六畫(六橫),又稱六爻。由下向上推算,上三爻叫外卦,下三爻叫內卦。每爻一長橫者「一」為「陽」,也象徵奇數;中間斷為二者「--」為「陰」,也象徵偶數。上古以陽為復興繼起之機,陰為衰落更替之徵。故而以奇為吉,目偶為凶。然陰陽相間,興衰互替,吉凶交錯,此長彼消,彼長此消,也就難有定數了。君子守窮待變,謙抑自持,不驕不餒,不傾不覆,守乎中道,順乎節變,也就在這些變易至理之中。

每一重卦下面的第一爻,若屬陽則叫「初九」,向上推算,若二至六爻也屬陽,則分別各爻稱之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了。若第一爻屬陰則叫「初六」,二至六爻均屬陰,則分別稱之為「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及「上六」。由此可知「六」與「九」乃陰陽之代稱名詞而已。卦有卦象,爻有爻辭,本為註解卦爻之辭,既簡且明。如乾卦爻辭「初九潛龍勿用」:生機潛在,但時機未至,此時此地,保全生機,只有守成待變,不可輕舉妄動;又如「上九,亢龍有悔。」物極必反,滿招損謙受益,張狂自滿,得意忘形,則必自取敗亡,自致後悔!故宜急流勇退,自謙自抑。這些註解說明的卦象爻辭,有謂出於文王,亦有謂出於周公。或曰文王作卦辭,而周公釋爻辭。

辭:

辭者,說明之言辭也。六十四卦若只觀象難明真義。古來注釋《易經》的說辭,有所謂十翼之說。翼者從旁輔翼,補充說明,詳加演繹闡解也。但其中也不無後人穿鑿附會或假借託詞之作。

十翼者:

彖辭上、下──彖者斷也,斷定一卦之義者,故又稱卦辭。

象辭上、下──象萬物之形,變動之理,兼描述每一爻之意義,也稱爻辭。

繫辭上、下──系屬其辭,於卦文之後,詳為解說,盡其精蘊。學者咸認為孔子講解易經文辭,為門人弟子所錄者。

文言──亦為孔門弟子所錄,是專門講解乾坤兩卦的文章。孔子以為乾坤為易之門戶,故不惜詳闡義理。

說卦──專說八卦之方位,如震東、離南、巽西、坎北,講究五行生剋者。

序卦──排列說明六十四卦次序者。

雜卦──比較各卦之同異等等。

十翼之中以彖、象、系三者為最重要。尤其繫辭融合了學術哲理、天道人文,使周易之價值,得崇於六經之上,居六經之首。至於說卦、序卦、雜卦三者,相傳漢代為一女子發現河內某地,故稱為「逸易」,多五行陰陽生克之理,後世難辨其真偽。

結語

兩漢以降,陰陽家興起,道教(非道家)流傳,五行生剋,符讖之說大行,星相巫卜,無不借詞《易經》以自炫自重。於是《易經》成了神秘莫測之迷信道具,反失去了應有之學術地位與價值,學子遂視為畏途,裹足不前,因而越少研究。可越少研究,越見神秘,越見神秘,越無人敢於問津矣。

後世也有人因此產生反感而持相反態度,以為孔子《論語》中,從不教子弟習易,唯重詩禮。且古文經中魯恭王發孔壁所得《論語》中,並無「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之言,而是「五十以學,可以無大過矣。」乃雲《易經》若果為六經之首,孔孟豈有不反覆諄諄叮嚀之理?言下之意,似已認為《易經》非儒家正統。倘若果真如此,則繫辭、文言,又從何而來?可見這種論調流於過偏過激。況且彖辭、象辭之古樸典雅,繫辭之韻文比偶,也為後世詩、詞、文、賦、駢、散之濫觴,自也不容完全抹殺。

從河圖、洛書、八卦在上蒼有意的安排下一一發掘、出現,就可證明《易》經亦為三代之古有神傳文化,應無疑義。於兩漢以降,五行陰陽星相巫卜摻用之前,亦為固有立身處世、修己治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至理大道。正與儒家仁恕之道、中庸之理、及溫良恭儉讓精神一貫,並無乖悖,且相應相承,脈絡顯見。

繫辭云:「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之中樞,天地之中心,即易理之所在。《易經》誠為演繹宇宙人生最高之原則,最切合自然規律之政事倫理哲學。有識之士,認為是中華文化道統本源之所自,六經學術思想淵源之所本,絕非言過其實。小自個人修身立德,大至國家治世應變,無不可自《易經》中得其啟迪引導,五千年道德文化的神傳精華,炳耀萬世,不容畏難止步,棄如糟粕而暴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