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牽強附會



【正見網2011年04月25日】

【原文】

〈洪範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歷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間,災祥萬種,人間禍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 董仲舒(1)以陰陽之學(2)倡為此說,本於《春秋》(3),牽合附會。歷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4)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

宋・鄭樵〈通志總序〉(據《通志》引)

【註解】

(1)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2)陰陽之學: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
(3)《春秋》: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俛首:低頭。

【故事闡述】

“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通志》是宋代鄭樵所寫,內容主要在講典章制度,他在該書的序裡提到:自然現象變化多端,人間的福禍也都難以預測,人如何能將某些純屬自然現象的變異,和人世間的福禍連繫起來?而且還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症兆呢?然而後代史官卻都喜歡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認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余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討論】

(1)《通志》一書是什麼人所作?內容主要在寫什麼?
(2)天象變化是否跟人間禍福有關呢?請說說你的看法。

【造句練習】

例:這明明就是兩件不相關的事,你怎麼可以牽強附會地混為一談呢?

例:這種牽強附會的解說,與事實完全不符,很難令人接受。

【相似成語】

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穿鑿附會、郢書燕說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牽強附會>()>()>()>()>()

參考答案:

牽強附會>(會心一笑)>(笑裡藏刀)>(刀槍不入)>(入木三分)>(分身乏術)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