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阿房宮賦 (杜牧)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3月28日】

【白話試譯】

六國全完了,四海統一了,蜀山頂上平了,阿房宮出現了。這宮占地三百餘裡,覆蓋面積寬廣而高聳,連天日都被它隔離。北邊從驪山開始建築起,曲曲折折的向西彎,一直修到咸陽城。樊、渭二川的水,波浪溶溶的流進了宮牆裡。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廊腰像繒帛一樣輾轉迴環,檐牙像飛鳥似的伸嘴高張;依著地勢的高低起伏,建構出樓閣重疊、屋角交錯、相互穿插、互相連接的態勢。彎彎曲曲的,密密層層的,像蜂房,像水渦,巍峨矗立著,不知道有幾千萬所。水上長橋橫臥的樣子,令人驚奇:沒有雲霧陪伴,怎麼會有龍出現?凌空曲廊的色澤繽紛,使人讚嘆:既非雨後,怎麼會有彩虹高掛?高低幽深、曲折迷離,令人東西莫辨。歌台上,暖洋洋的曲調,像融融的春光那樣燙貼人心;舞殿裡,卸下了的涼颼颼的舞袖,掛在風雨淒淒的角落。就在同一天裡,同一宮殿中,天候、氣氛卻是大不相同。

六國國君的宮眷和他們的王子、皇孫,被迫辭別了自己的重樓玉殿,以車子運送到秦國;日夜的操弄樂器、習歌練唱,成了秦國的歌舞宮人。明星的光芒閃耀──不,那是宮女們掀開了妝鏡啊;綠色的雲鬟紛呈──不,那是宮女們晨起齊梳頭啊;渭川的柔波裡,飽含了香膩味兒,那是宮裡傾倒的脂粉水啊;迷濛的煙霧團,橫斜升騰往上竄,那是宮裡焚燒的椒蘭香啊;雷霆般巨響陡然令人吃驚,那是宮裡的車馬行過啊;雖然那轆轆遠去的車行聲依然能聽聞,可卻是這般的依稀渺茫,不知它駛往何處去啊。那些宮女們的肌膚容貌,極盡嫵媚明麗;她們在慢慢的等待著、遠遠的觀看著,希冀著皇上,有朝一日的臨幸,──可是有很多人,在皇上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一次也沒見過他的面哪。

那些燕、趙兩國所收藏的,魏國、韓國所經營的,以及齊、楚二都的精華,這些都是經過幾世幾年,從人民手裡劫奪過來,據為皇室所有,因此一向都堆積得像山一般高;一旦戰敗不能保有了,全部運回其間而歸秦國擁有。這類東西一多,就不再珍貴了,拿著寶鼎當鐵鍋、美玉當石頭、黃金當土塊、珠鑽當瓦礫;一路隨便丟棄、沿途故意拋擲,秦國上下看著,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心,和千萬個人的心本沒有什麼不同的!秦朝流風喜愛奢華,可一般老百姓也都珍惜顧念自己的家園啊;為什麼在榨取時,錙銖必較、絲毫不留,而動用時,卻像泥沙一樣毫不顧惜呢!為何使那建構棟樑的柱子,多過田地裡的農夫;為啥上樑架牆的椽子,多過紡織機上的女工;那突出的釘頭數目,多過穀倉裡的粟粒;那參差的瓦縫間隙,超過身上穿的棉帛絲縷;直欄橫檻,多過天下的郡縣城郭;管弦樂聲,超越市集的嘈雜人語。使那普天下的人民,都敢怒而不敢言;獨夫之心,一天比一天益發驕橫起來。等到戍卒一高呼,函谷關一陷落,楚國人來放一把火,可憐一切就化為焦土了!

唉!滅六國的就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滅秦國的就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啊。可嘆呀!假使六國都能各自愛護他們的臣民,那麼,抵抗秦國是綽綽有餘的;倘若秦國能再愛護、珍視這六國的子民,那麼,可能這皇位就由二世傳到三世,甚至直到萬世,誰能殲滅他呢?秦人是來不及為自己悲哀了,卻讓後人去替他們悲哀;後人雖然替他們悲哀,自己卻不能以之為戒,如此,只好又使後世的人,再來為後人悲哀了!

【原文】

六王畢(完了),四海一;蜀山兀(山高而頂平之謂),阿房出(出現)。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水波廣大的樣子),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廊的轉折處)縵(繒帛)回,檐牙(檐際翹出像“牙”叫“檐牙”)高啄(鳥吃東西叫“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形容曲折的樣子)焉,囷囷(簇簇)焉,蜂房水渦,矗(高聳)不知其幾千萬落(居處叫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雨後)何虹?高低冥迷(深邃幽遠,使人迷惑),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和樂);舞殿冷袖,風雨淒淒(寒涼)。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從嫁之人謂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用人力挽行的車)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光閃動貌),開妝鏡也;綠雲擾擾(紛亂貌),梳曉鬟(早晨梳頭)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香木)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車行聲)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慢慢等待)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攻藏,魏韓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劫奪)於人,倚疊(堆積)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鍋)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旁行連延),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奢華),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指極細小的東西),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水中見石的樣子),多於在庾(穀倉)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嘔啞(樂聲),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指無道之君)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守邊的兵卒)叫,函谷舉(被攻陷),楚人一炬(火把),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殺滅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傳)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心得體會】

本文選自《樊川集》,為千古傳誦的美文。阿房宮,為秦始皇所建,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據說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圖畫了各國宮室的樣子,都照樣在咸陽建築起來,一共造了一百四十五處宮室,收藏了宮女一萬多人。但他還覺得太小,又在渭南上林苑中營建朝宮,先作了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以坐萬人,下面可以立五丈旗。當時動用民工七十萬人,北山的石料,楚、蜀的木材,都運到關中。關內外共計有宮室七百餘所,一直建築了十幾年,到秦始皇死的時候,還沒有完全竣工。後來項羽領兵北伐,打到咸陽,放火燒了三個月還沒有熄滅。阿房宮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宮殿。作者根據史料,再加以推衍潤飾,用辭賦的文體,藉阿房宮的興亡,指出暴虐統治者的必然被推翻。

以往指導學生寫作,總告知文章討喜的秘訣──多用“相似詞”替換,別老用同一個詞!比如:“你高興,我高興,他也高興,大家都高興。”重複多次毫無變化,讀來索然無味!如果改為:“你高興,我開心,他也愉快,大家都異常喜悅。”不就新鮮有花招了嗎?此篇賦體格式,與之前王粲的登樓賦,有些差別,登樓賦裡,多半是前句七個字,末字為“兮”,後句是六個字。而本文字數變化萬千,隨心所欲,形成駢體加散文的綜合結構。通篇找不到重複語詞,“疊字”的運用,增加了行文的氣勢。從阿房宮的外圍地勢,寫到精巧的內部建築;再從“人俘”及於“寶物”;然後從“人心敢怒不敢言”點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最後提出結論:人,很容易忘記過往!人,難得記住教訓!一氣呵成,沒有贅句,沒有蕪詞,簡潔雅致,讓人愛不釋手!

開篇兩個數字──“六”、“四”帶出全文,氣勢非凡,不愧為曠世傑作!而這兩個數字,與惡共竊國後,在西元1989年鎮壓的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事件,有著很大的巧合,真是不可思議,雖然是我個人的看法,但天機的無限內涵,是誰也無法摸清的,也許真的是藉此文預言“暴政必亡”哪,秦始皇的結局也是中共下場的演繹呢!

而這六國的亡國之君:韓王安、魏王假、趙王遷、齊王田建、楚王負芻、燕王姬喜,不管是戰國七雄之一的泱泱大國,或是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之說沒被撼動,可都無法改變天象,都逃不脫上天的安排,被應運而生的真命天子──嬴政所吞併!可儘管嬴政是所謂的龍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大一統事功的始皇帝,可他有這個命,卻沒這個福,在位的三十幾年裡,大興土木建萬裡長城、造阿房宮;遷徙六國的貴族富豪至關中、巴蜀;焚書坑儒破壞古史神傳文化;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集權統治……等等。倒行逆施的後果,是加速秦朝的滅亡,只傳至二世就玩完了!

開國君主,倘若無法守成,驕奢淫逸、好大喜功、胡作非為,則創業惟艱的苦心,全部泡湯,更不幸的是國祚不長!就別提秦朝了,你看看往後的隋代,立國的隋文帝晚年時已經不行了,後來繼位的隋煬帝,開鑿運河,游幸江南,壞事沒少干,因此到了他的兒子也就步上秦朝的後塵,只有三十幾年的時光就畫下休止符了!我看是“德”用光了,就得拿命換了,就得犧牲子孫的福分了。

其實,歷史是重複的,每一朝的完結自有其因果,只是就如此篇文章最後作者的結論一樣:“後人哀之,而不鑒之”,讀史、論史誰都會,誰都懂,誰都會根據史實下評論,可當事到臨頭時,很多人就忘了教訓,就忘了前車之鑑!人,上自皇帝天子,下至庶民草寇,都在“情”的擺布裡展現人性弱點!

【作者】杜牧(西元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臨潼縣)人。美姿容,才氣橫溢,文宗太和間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他是晚唐詩壇上的權威,世以他與杜甫相比,稱為小杜,著有《樊川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