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軌跡:樹的聯想

周正


【正見網2011年06月16日】

(一)

院子裡有兩棵小樹死掉了,估計是去年夏天雨水太少而旱死了。相比之下,鄰近的幾棵大樹卻沒有什麼影響。可見,就一棵樹而言,只有根基深,才能抵擋得住乾旱、狂風和暴雨。

事實上,又何止是樹呢?從一個人,到世間的萬事萬物,要能夠生存,就要有一定的基礎。因為要和周圍的環境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繫,所以當沒有那個條件、沒達到那個境界時,硬要拔苗助長也是不行的。

然而,這還只是人能夠看得見的。再深入下去,從人生的榮辱、世道的興衰,到萬物的長消,都有其背後的原因和條件。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相似的人或事物,其命運卻可能大不相同。那麼,這些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二)

靜下心來,我們就可以從大千世界中領悟許多。

大自然的造化中,有大樹小草、飛禽走獸,也有山川河流。秉性不同、角色各異,卻相互配合著共同襯托出這個豐富多采的世界。

生命之間存在著平衡。比如說,當生命的本性與職責不能充分體現出來時,就會出現空缺,就像是綠盈盈的草地中少了一塊;反之,當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不顧及其他、過度泛濫時,就會出現失控,就像是人的組織、細胞發生癌變。這樣看來,生命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如何能夠為這個整體的美好作貢獻,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的能力。否則,過尤不及。

也就是說,生命的真諦不在於競爭、不在於非得要達到自己的什麼目標;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本質與能力來履行好自己的責任,以正面的心態為這個環境更加美好增添一份力量。

這是真的體現,也是善的體現。

(三)

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所以許多事情因時而生、因勢而滅。一個生命本微不足道,只是因為能夠為這個整體、為其他生命帶來美好,所以才給其賦予了更深一層的內涵。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執著於周圍的環境如何不儘自己的意,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機緣與條件,為未來的美好作準備。

以冬天為例,不同的心境會產生不同的詮釋和理解。或視其為嚴寒與漫長的等待,或認為是一種自我反思與培養耐心的機緣,或領悟到那是枯枝敗葉分解腐爛、來年化作春泥的需要和過程。

一個人也是這樣。看似不順心的事、不如意的經歷,卻能提供自我反省的契機。靜下心來,就能認識到自己先前的不足、自身的使命所在,以及這中間的差距。持之以恆,在不斷的提高與昇華中,就能去掉私心;取而代之的,就是先天的純真。再去看待眾生時,心中充滿的是慈悲。

這是一種忍的境界。也就是說,一個生命,不要過多的被環境中其他生命身上的負面因素所牽動(當這些因素會給整體帶來危害時除外),因為這些不好的東西會在大自然的造化中逐漸的被淘汰、轉化、生成新的物質。當我們帶著正面的態度、體會與欣賞這些生命的可貴之處時,就會充實其正面的力量,同時完善這個環境。

當一個生命真正領悟到真善忍的內涵時,他就會體會到自身的渺小,會欣賞其他的生命,並感激上天的慈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