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門堰



【正見網2001年04月16日】

七門堰位於安徽舒城縣西南七門嶺下。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餘年。

漢高祖七年(前200),羹頡侯劉信視「舒城水源出於西山之峻岭,勢若建瓴」,乃於「七門嶺下,阻河築堰,曰:七門。開渠建閘,引河流東北,載之平陸,條分支貫,灌田八萬餘畝」。後又於七門嶺之東修築烏羊堰和曹責堰。謂之「七門三堰」。後東漢未及明代宣德年間又對七門堰進行「細增疏導」,擴大灌溉面積。

明《重修七門堰記》中稱道:「七門、烏羊、曹責三堰,分治為陂、為盪、為溝凡二百餘所,澆灌沐邑之田至二千頃之上,譬之人身脈絡,自泥丸至九竅百骸下抵湧泉,無遠不屆者。」七門堰能利用波、盪、塘、溝,形成一個自流灌溉網。

清人描繪了七門堰灌區的旖旎的風光:「山莊日麗,田分上下,畝盡東南。啼郭公之宛轉,聞燕子之呢哺。一犁碧浪,叱烏鍵處處,畦分卦布;千頃青疇,飛白鳥村村,水護煙含。佇看秧馬行來,行行隊隊;卻聽田歌唱去,兩兩三三。蓋由源泉不竭,涵懦有餘。」後人譽為「三堰餘澤」。

(周同收集整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