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以貌取人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10月31日】

【原文】

澹臺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3)其貌。宰予(4)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5)之聲。

《韓非子.顯學》

【注釋】

(1)澹臺子羽:澹,音同“旦”。即澹臺滅明。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

(2)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有弟子三千,後世尊稱其為“至聖先師”。

(3)不稱:不符合、不相稱。

(4)宰予:孔子弟子,善於言辭。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宰予因反對服喪三年而受孔子批評,也曾因白天睡覺,被孔子責以朽木不可雕也。

(5)失實:不合乎事實。

【故事闡述】

根據《韓非子.顯學》的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個弟子叫澹臺子羽,他長相異於常人,所以孔子幾乎就認定了他的才能德行也異於常人,但是相處久了,孔子對於自己原先的想法大大的改觀;而另一名弟子叫宰予,剛開始時因為談吐不凡,孔子幾乎就認為他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後來卻發現他的智慧和談吐不符。有了這兩次經驗,孔子感嘆的說:“如果我單純用外表來判斷人的好壞,就會錯失像子羽這樣的人才;如果我也只用口才來衡量這個人的才華,那麼就會誤判了像宰予這樣的人。”

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單純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

【討論】

(1)“以貌取人”這個典故來源是孔子與哪兩個學生的故事?

(2)孔子因為澹臺子羽和宰予的何種個人特質,而被孔子誤判?

(3)澹臺子羽的長相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記載,在《韓非子.顯學》中,寫到“君子之容也”;但在《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中,卻寫到“狀貌甚惡”。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得解釋上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造句練習】

例:在選拔人才方面,千萬不要以貌取人,否則會錯失很多有才華的人。

例:他長得其貌不揚,所以生平最討厭以貌取人的朋友。

【課後時間】

填填看:

以(  )服人、以(  )待人、以(  )投石、以(  )作則、以(  )試法

參考答案:

以德服人、以禮待人、以卵投石、以身作則、以身試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