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教子(二十一):改變觀念 主婦持家遊刃有餘

劉如


【正見網2017年10月08日】

在日本,人們經常用育兒憂鬱症來描述育兒媽媽內心的煩惱和痛苦。因為孩子的出生,原先的生活模式被完全打亂,睡眠不足,身心俱疲,換來的卻是丈夫的埋怨和孩子沒完沒了的哭鬧,家庭甚至出現離婚的危機,這時候誰都意識不到,僅僅改變固有的觀念,結果就會完全改觀。

主婦疲憊工作 為何家人不滿

我們之前提到的這位日本媽媽有三個兒子,所有家庭主婦在育兒中經歷過的煎熬、煩惱、委屈和鬱悶,她都曾親身體味,如果不是在繪本教育中學會轉變觀念,思考何為真正的「好好給孩子讀繪本」,她也永遠無法擺脫同樣的煩惱。

她說:「其實不僅僅是給孩子讀繪本這一件事,我有一天突然明白,並非拚命地、好好地、認真地幹完了所有自己育兒和家務事的份內工作,就會獲得丈夫和孩子的認可,讓他們感到滿意。原因在於,我們這些主婦和媽媽,只執著於如何按自己原先固有的認為是必須遵照、不能改變的標準和方式來完成自己每天的家務和育兒工作,從未想過,自己認為的標準和工作方式,是否是令丈夫和孩子滿意的做法,如果我們做事只限於自己的標準和一廂情願的做法,必然處處艱辛,勞心勞力還不得人心。」

自從她在繪本教育中學會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她的育兒,家務事都從焦慮不安的狀態轉變成了愉快與自在,每一天因孩子的哭鬧,因自己許許多多想做而做不了的鬱悶的心,被孩子緊緊捆綁的心,獲得了徹底的解脫。

審視主婦的生活常態

回想從前,她說,自己跟大家一樣,每天必定要在早上完成掃地、衛生、洗衣晾衣等工作,只要一大早把丈夫送出門,接下來這些家務事就必須這樣一件接一件地按部就班的完成,因為這些做法安排是所有主婦世代相傳的做法,早就成為常識,誰也不曾懷疑它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之後,大家還很可能要去銀行或出門買東西,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完全不把身邊的孩子會發生什麼、會有何要求等因素提前考慮進來的獨自想法,就會使得一切都非常被動,有一點點事情發生,打亂自己的安排和計劃,就會非常心急和焦慮。

然而如果意識不到,可以說大家都陷入這種生活常態中,根本無法有餘地去考慮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所以,只能長期被動地承受自己固定的觀念帶來的困擾而渾然不覺。

往往我們自己計劃得很好,孩子卻不會讓你如意,尤其孩子還處於幼年,更是有理說不通,你正在忙於掃地或洗衣,孩子就來哭鬧要上公園玩,或者拿著一本繪本,催你趕緊給他讀,這時的你,會覺得很煩躁,不耐煩的提高嗓門教訓道:等我洗完衣服再去公園,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

加上孩子夜裡的哭鬧,媽媽睡眠不足,整天跟孩子呆在一起,自己要做的事總也做不了,處處不隨心,丈夫還不滿意,不免日積月累,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我們不懂得在實際生活和實際條件中改變思維和觀念的一成不變的做法,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如何改變觀念

有一天,孩子又來催這位媽媽要上公園,她突然覺得:我為何要這般煩惱,天天如此真的不對勁。 掃地洗衣真的比孩子上公園得到快樂更重要嗎?孩子們固然不懂事,但是他們還小,沒人陪著,很是無聊,我為何不先顧及孩子的需要呢?何況不改變做法,每天焦慮不安的情形也不會改變,也就自己一個人感到焦慮,甚至孩子也跟著被罵,也不會好過,我為何不能像繪本閱讀那樣,改變一下做法,非要固守這樣的方式呢。

於是她突然下決心,馬上放下手中的吸塵器,答應了孩子出門。 結果,孩子們非常開心,無需吩咐,收拾公園用的玩具,速度飛快就準備好了,在家門前等著媽媽,一臉的笑容。

看著孩子的笑臉,她突然明白,這就是她的幸福,自己不自覺地也變得心情愉快了。這樣改變後,她總能事先考慮孩子,以孩子的快樂為先,不但孩子高興,滿足,自己幹家務也變得更快樂如意,孩子因此哭鬧少了,笑臉多了,自己也覺得很滿足,很高興,很有價值,臉上自然也是笑意常在,看著媽媽總是一臉笑容,孩子們就更快樂,因為再也不會總聽到媽媽的大聲責備和厭煩的臉色了。 孩子管好了,丈夫也開心,加上對待丈夫的心態也改變了,一家其樂融融。

這就是開心帶來的良性循環。從那以後,她即使正在做飯,也能馬上放下,陪孩子讀繪本,孩子要出門,她甚至能馬上做出飯糰,以最快的速度領著孩子出門,由於不執著於非要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是以孩子和丈夫的感受需要為核心考慮問題,內心不再為達不到自己的心願而焦慮,變得非常靈活自如,內心自然就生出遊刃有餘的心態。

深得齊家治國的要領

不執著自己的方式和標準,依照實際情況改變觀念,考慮別人,讓別人開心滿意,不僅不會失去自己,反倒是一切都很順利,家務,育兒都變得既快又開心。可見好好的幹活要考慮他人的需要才能得到認可,否則一廂情願的付出,就會艱難重重、事與願違。

主婦對家事的處理,跟治國一個道理,得人心方為賢明之舉。這位日本媽媽的做法,正符合了中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要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