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4):經典紫砂壺圖譜(三)

意文


【正見網2022年03月14日】

二【提梁壺】

46 【大彬提梁】

大彬提梁    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大彬提梁」,作者:時大彬(1573——1648)父,時鵬。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1】。

創立「泥片鑲接」的全手工紫砂製作技術,並創製了制壺專用工具,至今仍被沿用。設計了許多經典壺式,並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為紫砂藝術承上啟下,是紫砂藝術史上的一代巨匠。

「大彬提梁」高20.5厘米,口徑9.4厘米,以現今的使用習慣來看算是一把大壺,但在明末時期尚屬小物。時大彬將紫砂器型「改大為小」、「改俗為雅」,使其容入文人生活,奠定紫砂壺的審美傾向。

「大彬提梁」球狀壺身配以圓形提梁,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使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立體感強,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

47【曼生提梁】

曼生石銚提梁紫砂壺

曼生提梁又稱「石銚提梁」此壺系以「銚」為型,為適手而設置提梁。由楊彭年所製作。


清楊彭年制   陳曼生為江聽香銘石銚壺

古樸莊重,大氣雄渾。特點壺身與提梁比例各半,壺身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呈「金字塔」式,壺流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提梁不分叉。

48【石瓢提梁】

曼生石瓢提梁

曼生一日興起,翻讀《桐君靈》,以究茶湯之藥效,恰好友詩人錢菽美到訪,曼生以新制石瓢壺煮白石【2】以待之。錢菽美曰:「石瓢乃曼公最為鍾愛之壺型,何不置提梁於此壺,以觀其效?」曼生心動,並致謝好友曰:「一語驚醒夢中人,吾又得一新壺矣!」遂依石瓢壺去壺柄,設提梁,幾易其稿,得「曼生石瓢提梁壺」。

49【提璧提梁】


提璧提梁

「提壁壺」因其壺蓋面似古雅玉璧而得名。它,始於高莊,成於景舟。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央工藝美院教授高莊來到紫砂廠交流。與紫砂泰鬥顧景舟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提璧壺的最初設計者高莊,在筆尖上塑造了提璧的雛形,顧景舟則用精湛的技藝,在高莊原始的設計上豐富潤色、再創作,賦予了生命,終於完成了從紙面到立體的茶壺製作。

自1956年第一把提璧壺做成後,此後二十多年裡,沒有間斷過提璧壺的製作改良,試圖找出最完美的壺型結構。1978年最終定型。1979年選取這套茶具作為禮送給日本首相。

「提璧壺」造型端莊,結構嚴謹,比例和諧,線面簡潔,是集紫砂壺中材質、工藝、內容、形式、功能「五美」的精品。成為當代紫砂史上的經典代表作,被稱為「國之瑰寶」當之無愧。

50【吳經提梁】

明 吳經提梁藏於南京市博物總館

南京城外的牛首山一帶是明代前、中期宦官的叢葬地。其中馬家山油坊橋有座不起眼的墓葬,它的主人是正德年間的司禮太監,正四品官職吳經,此墓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1966年出土一把提梁紫砂壺。據墓誌記載,吳經卒於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可知壺製成於此年之前,此壺無款識,直接以其主人來命名,稱為「吳經提梁」。它是迄今考古發現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一件紫砂壺。

「吳經提梁」原貌通高近18厘米,器型較大,胎為砂質,赤褐色。造型及工藝技法顯示了早期紫砂特點:工藝上略顯粗糙,在燒制上受當時技術的影響,壺表呈深淺不同赤褐色;壺肩粘附黑紅色釉滴一塊;但整體看去,此壺壺腹飽滿,底收有力,提梁高度適宜,為黃金比例。整體予人沉穩博雅的韻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簡潔之氣相通。

一九九四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也專門發行了一枚吳經提梁壺的郵資明信片

宋代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阿拉伯地理學家「愛垂西氏」在一部地理書中介紹質宜興陶器質地極佳。

王問《煮茶圖》 29.5x283.1 公分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畫家王問有幅著名的《煮茶圖》,和吳經、供春大略同一時代,此畫左邊風爐上的提梁壺的壺把竟然和吳經提梁壺幾乎一樣。《煮茶圖》雖繪於明代,但所繪內容有可能是明代之前唐宋高士煮茶風貌。可見此器型作為茶器已經存在久遠。

51【鷓鴣提梁】

顧景舟一生創製的壺品不多,「鷓鴣提梁壺」是他創製壺的代表作之一。

在「鷓鴣」壺的底部,顧景舟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預感妻子病患兇險,仿佛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鷓鴣鳥叫聲諧音)的悽惶叫聲,進而把自己的泣血幻化在抽象形似鷓鴣鳥的壺身上,應是顧景舟命名「鷓鴣提梁」的原委。

壺的造型為扁圓筒形壺身,斜腹、矮圈足,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冷峻、蒼涼,猶如一隻正哀鳴的鳥兒,顧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

52【洋桶】


黃龍山老朱泥  綠泥堆繪  (唐韻)

「洋桶壺」是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自清末民初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利於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
為何唯獨「洋桶」冠以「洋」字呢?

牛蓋洋桶壺

據史籍記載,清光緒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國內外興起紫砂收藏熱,宜興紫砂大幅增產,還遠銷日、印、馬、菲、新、泰、英、法、秘、智、義、墨等國家和地區。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宜興紫砂業界創製各式各樣的新款茶壺,供外商訂貨收購。「牛蓋洋桶」即是為泰、馬、菲等地客商看中訂購,並正式定名為「獨鈕洋桶」。在洋桶家族中,除了「獨鈕洋桶」,還有「牛蓋洋桶」、「平蓋洋桶」等。

洋桶壺長圓形身簡,端莊大方,典型的光貨特點,最不能遮醜,所以洋桶壺既是入門練藝又是最能考慮紫砂傳統技藝功力的壺型。

三、【方壺】

53【六方壺】

顧景舟式  藏六方

紫砂方器傳世較少,「一方頂三圓」,紫砂方器比圓器製作更不易,尤其是鈍角、大圓角的處理,非經驗老到者不能為之,是經典六方傳器更少的重要原因。

「六方壺」是根據幾何造型創作而來的紫砂器型,其形體明快挺秀、稜角清晰,每款六方造型都達到了「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的方器要求特點。

匯聚古今看幾款最美的六方傳器。

54【八方壺】


顧景舟式   矮八方

八方器型是紫砂方器中較為罕見的一種器型,壺型構架盡顯渾厚大氣。

現今的八方器,多為不規則的八方器型。方器除口、蓋、紐、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曲方互現,剛柔相稱,方棱有致」的標準要求。

製作中對泥片的乾濕度更要掌握得十分到位,過濕或過干皆會影響鑲接的效果和難度,還可能產生開裂的情形。

55【傳爐壺】


小煤窯朱泥   傳爐壺 (唐韻)

「四方傳爐壺」出現在清末民初。造型取材於青銅器,為古代道家煉丹所用之丹爐。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

屬於紫砂光素器的範疇,身形以方器為基本形,但方中寓圓,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圓潤之美,四方傳爐壺的成型挑戰性相當高,要做到骨肉廷均實屬不易。

現今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有一件俞國良於1937年以罕有的大紅泥製成的傳爐壺,堪稱為俞國良的代表性傳器。

56【宮燈壺】


清初   朱泥宮燈壺(孟臣詩句款)

「紫砂宮燈壺」相傳在清代雍正年間,其原型為燈籠,為屯頭村一老漢設計,後來「屯頭燈籠」被一縣級官員進貢到宮中,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現在的「宮燈」。

「宮燈壺」保持了宮燈的韻味,更增添新意。壺身飽滿豐潤,無頸,形制較高,但鼓腹渾圓,淺口圈足上下對稱,嚴謹的藝術作風。在壺光砂色之間,宮燈壺所延伸的人文意境,引人入勝。

57【僧帽壺】


時大彬 蓮瓣僧帽壺

「僧帽壺」,元代創製的景德鎮青白瓷器造型,明洪武、永樂年間也曾燒造過青花以及釉裡紅的僧帽壺瓷器。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之用,在眾多壺型中極具特色。

紫砂「僧帽壺」始做於明代金沙寺,後經明.紫砂巨匠李茂林、時大彬將其以紫砂壺的形式傳承。但到了清代失傳。

壺身為等邊等面折腰六方形,造型特點前低後高、口沿上翹、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如一頂僧帽。器形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是多種傳統文化的結合,整體給人以剛健挺拔、神韻自若之感。

經典款型:1. 高僧帽壺2. 時大彬僧帽壺3. 萬曆年李茂林僧帽壺

58【雪華壺】
 


顧景舟  本山綠泥雪華壺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上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取名瑞雪兆豐年之意。「雪花」,又名「六出花」,一片片天邊飄來,似有若無,顧老就是以雪花之輕,來表現乾坤之重。

顧大師在設計雪華壺時,在壺形建構上採用對比手法,如壺體之線條上密而下疏,其線面上小而下大,鮮明對比形成視覺張力。整個壺體、把、流、鈕等形式要素,均由不同大小的六邊形線面融合構成,面的寬窄反映線條藝術。

59【合鬥壺】


楊彭年   天青泥泥繪合鬥壺

「合鬥壺」是「曼生十八式」茗壺中唯一一款方壺。

曼生受古文薰陶,信奉「天圓地方」之說,故一直想造一方壺以示人行天地間,卻總不盡如人意。盛夏之夜,滿天繁星,曼生仰天而視,細觀星相,見星羅棋布,亦方亦圓,久觀,越覺人之渺小,不禁感慨萬千。曼生手捧合歡壺思考,其若變曲為直,豈不正如所願,終成有稜有角之方正壺,意寓北鬥南鬥同月而輝,遂以「合鬥」命名之。

60【方鬥壺】


清 黃玉麟方鬥壺

「方鬥壺」是仿古代農村用以量量米麥的量具--「方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方」代表為人處世的端正莊重、規規矩矩的意義。

作者黃玉麟,清道光、咸豐年間(1842-1914)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為邵大亨之後又一制壺大家。方鬥壺現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方鬥壺」由四個梯形組成,上小下大,蓋方正,鈕立方,流與把亦呈方形,壺身高聳直挺,壺把跨度極大,壺嘴蜿蜒上翹,出水有勁。顯得剛正挺拔,大氣周正,品相端和,有正直凜然之風。

清 紫砂方鬥式壺

注:

【1】「紫砂四大家」,他們分別是:董翰、趙梁、時鵬、元暢。

【2】煮白石,田藝蘅《煮泉小品》:「緒談」:「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
白石者,乃白石茶也。據《雲林遺事》記載:「倪元鎮素好飲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塊如石狀,置於茶中飲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圖片網路)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