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1月01日】
[詩歌評議]編者案:下面是繼續原來作者來函的後一部份。
(作者來函) :
(四)關於《詞韻簡編》。通過查看《詞韻簡編》我發現,一些字的讀音特別是平仄古今差異很大。如「急」字按現在讀音應為陽平(二聲),按照[詩詞常識]一、二聲為平聲的規定,其為平聲,但是在《詞韻簡編》中它卻屬於「十四緝」為仄聲。其它如「十、百、笛、夕、出、說、石、學、白、黑」等也存在類似現象。那麼我們在寫詩詞時,是詩中的每個字的平仄都要以《詞韻簡編》為準,還是只要韻腳字的平仄與《詞韻簡編》嚴格一致即可。因為如果字字都與《詞韻簡編》要求一致很「麻煩」,有時也可能影響別人的欣賞和理解。我目前掌握的標準是:詩中一般的字按照現在的讀音定其平仄,句末字或韻腳字嚴格做到與《詞韻簡編》中的一致。不知這樣做合適嗎?比如,我在絕句的第三句句末該用仄聲字的地方用了「急」字,?雖然按現在讀音「急」為平聲,但按《詞韻簡編》卻為仄聲,滿足了該字位置的平仄要求,這樣行嗎?
另外,建議正見網能在[詩詞常識]之外,在發表一些詩詞創作提高階段的有定論的東西,以免我們這些初學者和剛入門的人在常人的網站上下載、學習到一些存在謬誤的東西。
[詩歌評議]編者的觀點和建議:
(1) 首先,作者這裡說的「一些字的讀音特別是平仄古今差異很大」,這個「今」是指的現在推行的「普通話」讀音或北方讀音。按照多數南方人的地方讀音,你說那些平仄差別大都不存在,而歷史上除了「中原音韻」外,標準的韻書都不是按北方音來定的。因此,北方人用古代韻書比起南方人來更覺困難。
以行政力量推行普通話,逐漸消滅地方讀音,特別是消滅少數民族方言,這件事的後果遠非一般人想的那樣簡單。單以「入聲」字來看,因為多數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字,如果全民都講普通話,以後最終將沒有人知道古人的詩(特別是專押入聲韻的詞)中那個韻怎樣念法。舊體詩詞最終會與後人絕緣。
(2) 作者覺得「如果字字都與《詞韻簡編》要求一致很『麻煩』,有時也可能影響別人的欣賞和理解」。但如果都按普通話作標準,南方人中搞詩詞的人也覺得「麻煩」,而現在搞古典詩詞的人中,恐怕還是以南方人為多。至於說「影響別人的欣賞和理解」,作者說的也只是北方人,南方人的感覺是相反的。
我們建議用《詞韻簡編》來作為押韻標準,兼作平仄選字的標準,主要是基於歷史的考慮和現在網上下載的方便,並不是不考慮北方人讀音的特殊性。特別是現在南方人的讀音也受普通話的影響,就更應該考慮在用韻中有所反映。作為一種補充和調劑的手段,如果北方作者實在不能適應《詞韻簡編》,我們建議可先用《中華韻典》。這本書以普通話讀音為基礎,編出二十個韻部。雖然至今並未獲得詩詞界的一致贊同,但至少沒有最近那些門外漢搞的「庚、東」同韻那種可笑的錯誤。而且,該書書後附有《佩文詩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三種我們認可的古韻書。其中《佩文詩韻》(清代)可與「平水韻」相當,《詞林正韻》就是我們說的《詞韻簡編》未加刪節的形式,《中原音韻》是我們作為北曲押韻的標準之一。此外,還附有常用詞譜400個,常見曲譜50個,以及格律詩基本句式等。作者可以用普通話為基礎創作詩詞,然後可用古韻書對照或查閱詞譜、曲譜等。一本書包含了這些有用的資料,至少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這本書是由蓋國梁主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總共有120萬字,1133頁。
(3) 作者「建議正見網能在[詩詞常識]之外,在發表一些詩詞創作提高階段的有定論的東西,以免我們這些初學者和剛入門的人在常人的網站上下載、學習到一些存在謬誤的東西」。我們認為系統、成套的東西對於時間很少的作者來說不適宜。而且作者們各方面的條件差別也很大,不太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因人而異、隨時討論可能更好些。一發現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和時機,我們就在「詩歌評議」中向作者提出來,這樣邊做邊學,不白費時間,可及時直接與運用相聯繫,可能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如果某些作者有時間和餘力要在某些專題上提高,我們可以作為特例另外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