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2月1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1),分財利多自與(2),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3)鮑叔謀事(4)而更窮困(5),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6)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7)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8),知我不遭時(9)也。吾嘗三戰三走(10),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11)敗,召忽(12)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 )
【註解】
(1)賈:音「鼓」,做生意。
(2)與:給。
(3)為:音「位」,替。
(4)謀事:謀劃事情。
(5)窮困:困頓不堪。
(6)時:時運。
(7)見:被。
(8)不肖:沒有才能。
(9)遭時:遇到好時機。
(10)三戰三走:三次打仗,三次逃跑。
(11)公子糾:管仲侍奉的君主。
(12)召忽:與管仲一同侍奉公子糾的友人。
【故事闡述】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他們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當時的君王是齊襄公,起初,管仲侍奉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當時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在國外,襄公死後,群臣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而公子小白也想返國就位,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好,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鮑之交」就是用來形容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來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討論】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請你說說看,管仲是以什麼心情說出這句話的?
(2)鮑叔為人處事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什麼?為什麼?
(3)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如何做到處處為別人著想?請舉出幾個例子。
【造句練習】
例:我與你的友誼如同管鮑之交,深摯不移。
例:如果能得到一段管鮑之交般的友情,那就太幸運了!
【相似成語】
陳雷之契、羊左之誼
【課後時間】
在中國文學中,關於描述友情的成語你認得多少呢?測試一下吧!
( ) 之交:年齡一老一少而結為朋友。
( ) 之交:朋友的交情,比黃金還堅,蘭花還美。
( ) 之交:心意相投,彼此無疑忌的朋友。
( ) 之交:曾經共歷困苦的朋友。
( ) 之交:貧賤時交的朋友。
( ) 之交:結拜兄弟或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