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 五言絕句(三十三)三閭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0月2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sān lǘ miào
三閭廟

dài shū lún
戴叔倫

yuán xiāng liú bú jìn,qū zǐ yuàn hé shēn!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rì mù qiū fēng qǐ,xiāo xiāo fēng shù lín。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ㄙㄢ ㄌㄩˊ ㄇㄧㄠˋ ㄉㄞˋㄕㄨˉㄌㄨㄣˊ
三閭廟 戴叔倫

ㄩㄢˊㄒㄧㄤ ㄌㄧㄡˊ ㄅㄨˊ ㄐㄧㄣˋ,ㄑㄩ ㄗˇ ㄩㄢˋ ㄏㄜˊ ㄕㄣ!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ㄖˋㄇㄨˋㄑㄧㄡ ㄈㄥ ㄑㄧˇ,ㄒㄧㄠ ㄒㄧㄠ ㄈㄥ ㄕㄨˋ ㄌㄧㄣˊ。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

【作者】

戴叔倫,字幼公,唐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卒於德宗貞元五年﹙公元789年﹚,享年五十八歲。

戴叔倫從政很受民眾的愛戴,對於邊陲地區的治理也很有成績。晚年棄官去當了道士。他的詩文以描寫隱逸生活及反映民間疾苦為主,著有《戴叔倫集》,已經散失,現在所傳的是明朝人編輯的。

【批註】

﹙1﹚三閭廟:就是屈原廟。屈原在戰國時代曾任楚國三閭大夫,掌理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
﹙2﹚沅湘:指沅江與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內。屈原曾被流放到這裡。
﹙3﹚屈子:古代對有德業有爵位的人或對人尊稱時稱子。如孔子、老子。就像 現在稱先生一樣。文中的屈子指戰國時代曾任楚國三閭大夫的屈原﹙名平字原﹚先生,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詞令”,為楚懷王所器重,後為人所讒,遭放逐,但是仍然心系楚國,希望楚懷王能夠醒悟,但是終不可得。楚懷王客死於秦,頃襄王繼位,屈原又受誣告。再次被流放到湘江之濱,他覺得他的清白不容許被污衊,於是在五月五日那一天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因此每逢這一天就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他,到了東漢建武之後才改用將米飯以練樹葉包裹,用五色絲綑紮的方式投水祭拜,這也是粽子的由來。著有《離騷》、《九歌》、《九章》、《漁父》等詞賦。
﹙4﹚ 蕭蕭:風吹樹葉的聲音。
﹙5﹚ 楓:落葉喬木,掌狀的葉子到了秋天會變紅。又稱紅葉。

【譯文】

沅江與湘江的水不停地流著,屈原先生啊!你的怨憤是何等的深重啊!
黃昏時颳起了一陣秋天的風,把楓樹林中的楓葉吹得蕭蕭作響。

【詩中有話】

這首詩應該是作者到汨羅江邊的三閭大夫廟憑弔屈原時的感懷之作。屈原忠君愛國,正道直行,卻受到讒言毀謗,又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原因被放逐,這是屈原最不能接受的事,於是在江邊作《懷沙》之賦,向世人說明“忠臣不事亂君”的心志後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的這一段歷史,詩人知之甚詳,所以一開頭就以沅湘流不盡的江水來形容屈原的怨,然後以“屈子怨何深!”的感嘆引導讀者回想屈原所受到的委屈,讓讀者體會屈原以死明志的怨,為何如此的深長。接著作者告訴我們他的感受,但是要如何表達出來呢?這時眼前層層迭迭的楓紅被日落時分颳起的陣陣秋風吹得蕭蕭作響,並帶來一股淒涼的感覺。這正是作者想要的感覺,殷紅的楓葉猶如屈原的碧血丹心,蕭蕭作響的秋風宛如無所不在的讒言,把屈原傷害到必須以死來明志,於是作者寫下“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這一擲地有聲的佳句,表達了對屈原的悼念與悲痛。這首詩以景詠史,以景敘情,是詠史詩中經典之作。

歷史上“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例子不勝枚舉,所幸宇宙的法則自有一番安排,那些受到委屈、被邪惡迫害的人,雖然失去了人世間的一切,但卻活在人們的心中,歷千古而不墜,成為歷史的柱石。至於為非作歹的雖得逞於一時,但終究難逃天理制裁。生前花盡心思、手段所得到的一切名、利瞬間化為烏有,並留下千古罵名。兩者之間相差有如天壤之別,有智慧的我們可別為一時的榮華富貴而失去恆久的生命價值。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