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一以貫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0月2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賜也!女(1)以予(2)為多學而識(3)之者與(4)?」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5)。」(《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注釋】

(1) 女:同「汝」,你。
(2) 予:我。
(3) 識:音「志」,通「志」,記憶、記住。
(4) 與:音「魚」,同「歟」。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
(5) 一以貫之:和「道以一貫」相似,即以一個至簡至易的根本道理從上到下貫通到萬事萬物。

【語譯】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了很多,然後才一一記住了學問和道理的嗎?」子貢回答:「是啊,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孔子說:「不是啊。我是以一個至簡至易的根本道理從上到下貫通到萬事萬物的。」

【研析】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意思是說:曾子以為孔子的儒道可以簡約為「忠恕」而從上到下貫通起來。就好比具有真誠、善良、寬容諒解這些特質的人,他們在各種場合,都能有多樣而不同但又適宜的表現。

生命最可貴、最根本的先天本性,是本來就具備完善的,只是在後天社會中被污染覆蓋未能顯現而已,只要啟悟先天本性,從內心覺悟、識得本性,自然知道該怎麼除去後天的蒙塵和污垢,而這就是學習道理並且修心養性的過程。「多學而識之」只是從小大腦空白時,要在充滿後天觀念的社會中充實、豐富起正統的思想,以便為日後能明白道理打基礎。到了真正明白道理之後,就是要修心性返本歸真了,往先天本性返,這時「多學而識之」的後天學習方式反而成了阻礙了。

因此本文要旨大致在說明:先天和後天、簡易和複雜、本性和學識,這些不同的向度存在著:「先天簡易的本性,循著根本道理,往下貫通到人世間後天複雜的學識和萬事萬物」這樣的關係。一個人在追求後天複雜的學識,或者在捨棄後天複雜的學識並且修養心性,其實就是他在認識社會、沉浸在社會中,或者從社會中昇華、出污泥而不染的過程。孔子可能意在點醒子貢:要轉變後天在常人社會中養成的觀念,真正領悟道理,修養心性了。

【延伸思考】

1、學習法理、道理才能懂得返本歸真的方法,針對自己的心性下功夫去修正,誠意正心,然後識得真心本性,才能走向返本歸真、得道、圓滿。古人很好道,所謂「朝聞道,夕可死」,明白了正道,轉變自己的思想,歸順正道,生命的未來也就可以安心走正了。說說看:自己願意聞道嗎?曾經尋尋覓覓過人生的歸宿嗎?社會很亂、人生很不如意,有想過要返本歸真嗎?

2、社會中的專家,知識很豐富,還有人很會做研究、做學問。這些知識學問和孔子講的「吾道一以貫之」、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孔子和老子都很難把「道」和「一」說出來?是不是意味著「道」、「 一」根本和人類社會中的知識學問完全不是一回事?

【歷史故事】

正心誠意始得道

陳安世是京城人,被權叔本家雇用,他為人慈善厚道,走路時如果遇見禽獸,他就躲到道旁,不驚動它們,從來不踩死一隻小蟲,也從不殺生。

他的主人權叔本非常愛好修道成仙的事,自己修道。有兩位神仙假託為書生,常跟著叔本漫遊各地以考察他,但叔本不知道這兩位書生是神仙。時間長了,叔本對二位書生就有些怠慢了。

陳安世十三歲時有一次,叔本在家裡吃美味的食物,兩個書生來到門外,問陳安世叔本在不在家,安世說在家,就進去告訴叔本。叔本打算出門去迎接兩位書生,他老婆一把拉住他說:「兩個餓急了的書生,又要來咱家飽餐一頓,別理他們!」

於是叔本就讓安世出門去對書生說自己不在家。兩位書生說:「你剛才明明說他在家,現在又說不在,這是怎麼回事呢?」陳安世說,「是主人讓我這樣說的。」兩位書生見安世這樣誠實,就說「權叔本這人修道好多年都很勤奮,但我們兩人來考察他,他卻懈怠了,這是他自己失去了得道的機會,快要成功時卻失敗了。」接著就問陳安世:「你貪玩嗎?」安世說:「我不愛玩。」又問:「你喜歡修道嗎?」安世說:「我愛好道術,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兩位書生說:「你如果真的愛好道術,明天早晨在路北的大樹下等著我們。」

安世記住了,第二天很早就到大樹下等著,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也不見一個人來,就打算回去,說:「書生一定是欺騙我呢!」沒想到兩個書生突然出現在他身邊,喊他說:「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呀?」安世說:「我早就來了,一直沒看見你們呀!」兩個書生說:「我們就坐在你身邊嘛。」兩位書生約會了安世三次,安世三次都是早早就來等著。二位書生經過考驗,知道安世可以受教了,就給了安世兩枚藥丸,並告誡說:「你回去以後,不要再吃飯,睡覺也單個兒睡在另一個地方。」安世遵照二位書生的話做了,二位書生就常到安世住處來。向他傳授成仙的秘訣和心法。

權叔本奇怪地說:「安世一個人住在空屋子裡,怎麼常聽見他和別人說話的聲音呢?」權叔本一進他屋裡,看不見有什麼人在那裡。就問安世道:「我剛才聽見你屋裡有好幾個人說話,現在卻看不見有人,是怎麼回事呢?」安世回答說:「是我在自言自語。」叔本發現安世不吃飯光喝水,而且獨自住在別處,疑心他不是個平凡的人,自己知道自己做錯了,失去了得道的機會,就感嘆地說:「一個人有無道德修行不在年紀大小。父母生了我,但沒有師長的指點我就不可能得道長生。先得到道術的,就是我的老師。」於是叔本心甘情願地給安世當徒弟,每天向安世跪拜求教,為安世清理打掃房間。後來安世修煉成功,白日升天成了仙,臨升天之前,安世把修道的秘訣傳授給叔本,叔本也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正心誠意才能真正得道。權叔本修道多年卻因不能始終如一地誠懇對待他人,最後關頭懈怠了,失去了得道的機會。陳安世在考驗中,自始至終心正意誠,可以從早晨一直等到太陽落山都無怨言,而且接連三次都如此。真是難能可貴!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出自《太平廣記》第五卷)

(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8/31/18353.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