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8月30日】
【原文】
是時,南康王寶融為荊州刺史,西中郎長史蕭穎f儺懈?菔攏?),帝(2)遣輔國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山陽將兵三千之官,就穎f儔?瓜?逖簟Q埽?)知其謀,遣參軍王天虎詣江陵,?與州府(4)書,聲雲(5):「山陽西上,並襲荊、雍。」衍因謂諸將佐曰:「荊州素畏襄陽人(6),加以唇亡齒寒(7),寧不軲同邪!我合荊、雍之兵,鼓行而東,雖韓、白復生,不能為建康計(8),況以昏主役刀敕(9)之徒哉!」穎f俚檬椋?晌茨芫觥I窖糝漣土輳?0),衍復令天虎齎(11)書與穎f偌捌淶苣峽低跤眩?2)穎達。天虎既行,衍謂張弘策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近遣天虎往荊州,人皆有書。今段乘驛甚急,止有兩函與行事(13)兄弟,雲『天虎口具(14)』;及問天虎而口無所說,天虎是行事心膂(15),彼間(16)必謂行事與天虎共隱其事,則人人生疑。山陽惑於眾口,判相嫌貳(17),則行事進退無以自明,必入吾謀內。是持兩空函定一州矣!」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三・齊紀九》)
【注釋】
(1)蕭穎f儺懈?菔攏合粲辨儻?な沸惺隆?br>(2)帝:即東昏侯蕭寶卷,明帝死後即位,後蕭衍、蕭穎在荊、雍州起兵,廢他為東昏侯。荊、雍州在西邊,蕭寶卷昏庸暴虐居東邊,所以廢稱東昏侯。
(3)衍:(公元464~549)姓蕭名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南北朝梁開國君主。與南齊同族,仕齊,曾任雍州刺史。
(4)州府:州,指荊州的官屬,府,指西中郎府官屬。
(5)聲云:蕭衍書所宣聲。
(6)荊州素畏襄陽人:襄陽人都習兵,所以荊州人怕他們。
(7)唇亡齒寒:比喻休戚相關。
(8)雖韓、白復生,不能為建康計:雖有將略如韓信、白起,也不能為建康抵禦荊州、襄陽的軍隊。
(9)刀敕:指東昏侯身邊捉刀、應敕等侍從,當時人稱為「刀敕」。
(10)巴陵:巴陵郡屬郢州,在今湖南省岳陽縣。
(11)齎(音機):送物給人。
(12)友:南朝時各王國官屬中設有師、友之職。
(13)行事:蕭穎f佟⑾粲貝鏌暈髦欣沙な怪靶芯V莞?隆?br>(14)口具:面陳。
(15)天虎是行事心膂(音旅):王天虎是蕭穎f俚男母骨仔擰?br>(16)彼間:荊州及西中郎府官屬。
(17)判相嫌貳:判,決也。嫌,疑也。貳,持兩端也。
【語譯參考】
這時,南康王蕭寶融為荊州刺史,西中郎長史蕭穎f僦湊聘?蕕氖攣瘢??韜釓汕哺ü???姘臀鰲㈣麂??ぬ?亓跎窖舸?烊??勘?ゾ腿危?嵬?粲辨俚謀?σ黃鶼?饗逖簟O粞苤?來思頗保?汕膊尉?跆旎⒌澆?輳?蚓V菁拔髦欣篩?墓僭泵敲咳慫腿ヒ環饈樾牛??魎擔骸傲跎窖袈時?鬟M,要同時襲擊荊州和雍州。」蕭衍於是對部下的眾位將佐們說:「荊州人向來害怕襄陽人,加上荊州和雍州地界相鄰,唇亡齒寒,能不暗中與我們同心協力嗎?我們會合荊州、雍州的兵力,大張旗鼓東進,即使韓信、白起再生,也無法替建康計謀了,何況是昏君差使著一幫提刀傳敕的寵幸之徒呢!」蕭穎f俳擁叫牛?僖剎荒芫齠稀A跎窖艫槳土輳?粞苡至鍆跆旎⒋?鷗?粲辨俸退?牡艿苣峽低蹕舯θ詰牧龐嚴粲貝鎩?p>王天虎走了之後,蕭衍對張弘策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我派遣王天虎到荊州,給每個人都送了信。近來驛使四出傳信,忙個不停,但只有兩封信給蕭穎f儺值埽?胖兄恍礎巴跆旎⒖謔觥薄5鵲轎始巴跆旎??此擋懷鍪裁蠢矗?跆旎⑹竅粲辨俚男母骨仔牛?V菁拔髦欣篩?偈簦?囟ㄈ銜?粲辨儆臚跆旎⒁黃鷚?髯攀慮椋?敲慈巳司托納?陝恰A跎窖羰苤諶艘槁勖曰螅?嶧ハ嗖錄桑?庋?粲辨俳?M退兩難,無論如何都解釋不清自己,因此必定落入我的圈套。這是以兩封空函定一州之妙計啊!」
【研析】
當時蕭衍任雍州刺史,到其兄蕭懿死後,他認為東昏侯昏庸殘暴惡行過於商紂,該將之除掉,所以暗中進行準備。等到東昏侯派劉山陽會合蕭穎f伲??黃鴯ゴ螄逖簦???籃螅?褪垢魴惱講唄裕?釧?腔ハ嗖錄桑?萑脒M退兩難的局面,最後反而是蕭穎f偕繃肆跎窖簟?傷擋環汛禱抑??痛鐧僥康模?耆?莆樟恕骯バ奈?稀敝??頡?p>探討他的過往,蕭衍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是個文武全才,多才多藝且學識廣博的人,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均有相當的成就。《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七》中說梁武帝「少而篤學,能事畢究,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然燭側光,常至戊夜。……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隸、尺牘、騎射,莫不稱妙。」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七、八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天生的才華與後天不懈的努力,促成他日後在各方面都有可觀的成就。而其軍事才能,從本文他擬定的妙計,即可窺知一二,也由攻打襄陽開始,他費了三年時間苦心經營,終於成為梁朝開國君主。
【延伸思考】
1.策略擬定正確與否,為成事關鍵。如果你決定一件重大計劃,通常你會怎麼擬訂?
2.人陷入互相猜疑的情境中,將使人產生不信任感。我們平時應對進退,該如何做,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34)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3.《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