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8月29日】
【原文】
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1)。壬辰,帝當臨軒(2),不肯出,逃於佛蓋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3)入迎帝。太后(4)懼,自帥閹人(5)索得之,敬則啟譬令出,引令升車。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皆哭。帝拍敬則手曰:「必無過慮,當餉輔國十萬錢。」是日,百僚陪位。侍中謝-F在直,當解璽綬,陽(6)為不知,曰:「有何公事?」 傳詔(7)云:「解璽綬授齊王」。-F曰:「齊自應有侍中。」乃引枕臥。傳詔懼,使-F稱疾 ,欲取兼人,-F曰:「我無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東掖門,仍登車還宅。乃以王儉為侍中,解璽綬。禮畢,帝乘畫輪車(8),出東掖門就東邸,問:「今日何不奏鼓吹?」左右莫有應者。右光祿大夫王琨,華之從父弟也,在晉世已為郎中,至是,攀車獺尾(9)慟哭曰:「人以壽為歡,老臣以壽為戚。既不能先驅螻蟻(10),乃復頻見此事!」嗚咽不自勝, 百官雨泣(11)。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五・齊紀一》)
【注釋】
(1)齊: 齊王,即蕭道成。
(2)臨軒:古代稱皇帝不御正座而御平台。
(3)板輿:車名,又名步輿,自天子至庶人都可以乘。輿,車子。
(4)太后:明恭王皇后。
(5)閹(音煙)人:太監之代稱。
(6)陽:通佯。偽裝、欺騙。
(7)傳詔:胡三省曰:「傳詔屬中書舍人,出入宣傳詔旨。又考南史,郡府謂之傳教,天台謂之傳詔。」傳教者,宣傳教令也,與傳詔相同,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8)畫輪車:據《晉書》所載,畫輪車,駕牛,以彩漆畫輪轂,故名畫輪車。
(9)攀車獺(音踏)尾:胡三省曰:「獺毛可以辟塵,故懸之於車。」
(10)不能先驅螻(音樓)蟻:自己不能早死。螻蟻,比喻自己渺小且於世無益,如螻蟻一般。
(11)雨泣:涕泣如雨。
【語譯參考】
二十日,宋順帝劉准下詔把帝位禪讓給齊王。二十一日,宋順帝應當駕臨平台接見百官,但他不肯出來,逃到宮中供佛的屋子,躲在佛像寶蓋下面。王敬則率領兵士到內殿,用普通的車子進宮接順帝。太后很害怕,親自帶領太監搜索,找到順帝。王敬則勸說順帝出來,引他上車。順帝止住眼淚,對王敬則說:「要殺我嗎?」王敬則說:「只是請您出去住別的宮殿罷了。官家以前取司馬氏的天下也是這樣。」順帝邊哭泣邊彈動手指說:「希望以後轉世投胎,世世代代不要再誕生在帝王家!」宮裡的人都哭了。順帝拍拍王敬則的手,說:「如果我肯定沒有生命危險,就賞賜你輔國將軍十萬錢。」
當天,百官陪席。侍中謝-F值班,應當解下順帝身上印綬,他假裝不知,問:「有什麼公事?」 傳答詔令的官吏說:「解下印綬交給齊王。」謝-F說:「齊王有自己的侍中。」於是拿個枕頭躺下。傳詔的官員害怕,讓謝-F自稱病了 ,想找一個兼任侍中的人。謝-F說:「我沒有生病,為何要這麼說?」就穿了朝服步行出東掖門,仍舊上車回家。於是讓王儉擔任侍中,解下順帝印綬。典禮結束,順帝坐畫輪車,從東掖門出去,前往東邸,問左右的人說:「今天為什麼沒有演奏音樂?」左右沒有人回答。
右光祿大夫王琨,是王華的堂弟,在晉朝已擔任郎中,到這時候,攀住懸掛在車上用以避塵的獺尾,失聲慟哭說:「人們都為長壽而歡喜,老臣卻為長壽而悲哀。既不能像螻蟻一樣早早結束生命,才又屢次看見這樣的事情!」哽咽不能克制,百官也都淚如雨下。
【研析】
蕭道成在他稱王之前,三月初二,已貴為順帝的相國,總管百官,封賜十個郡,進爵為齊公,加贈九錫;而原任的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州刺使的官職照舊。初三,詔令齊國的官爵禮儀,都仿效朝廷的例子。四月初一,進封齊公的爵位為王,加封十個郡。二十日,宋順帝劉准即禪位。可見蕭道成一路走來,平步青雲,逐漸升官,其權力、勢力日漸擴充,登上帝位只是指日可待之事。甚至在更早之前,就想引薦頗有名望的謝-F(音匪)參與輔佐軍國大計,只是謝-F認為沒有節行,不屑為之,所以當要解下順帝璽綬時,他選擇登車回家。
蕭道成於公元四七七年,迎接年僅十一歲的安成王劉准繼任為順帝,不到兩年又讓順帝禪位給他。其實從劉准即位後,一切大權即掌握在蕭道成手中。畢竟年紀輕,無所作為,註定成了任人擺布的棋子,故禪位前還嚇得躲在佛像寶蓋下面,希望以後不要出生在帝王之家,此乃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再從出宮的場面,宮中皆哭、右光祿大夫王琨攀車獺尾慟哭、百官淚如雨下,又是何等的無奈,只能哀嘆劉准真是生錯地方了。
後來蕭道成大赦天下,尊奉他為汝陰王,對待他的禮儀,仿照劉宋初年對待晉恭帝那樣。似乎在告訴人們:江山如何得到,又那般失去,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豈是人為所能改變!
【延伸思考】
1.劉准小小年紀就須承擔起國家的使命,輔佐大臣又非親屬,試想他如何治理國家,其困難在哪裡?
2.王琨歷經兩朝皇帝禪位,可說是歷史的活見證人,讓他深為自己長壽而悲哀。他為什麼會慟哭呢?請你說出其原因。
3.謝-F不肯解璽綬,這意味著什麼?如果是你,又會如何做呢?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32)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七)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九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