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20):況後有琴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01日】

況(ㄎㄨㄤˋ)。(Kuà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姚姓,以封地名為姓。周朝初年,舜的後人被封於況地(今山東省境內),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況作為姓。

2、出自於三國時期有蜀國名人況長寧之後。根據《蜀志》記載,“漢有況長寧。”他的後代就沿襲況姓。實為況氏十四世分支祖。

3、出自於黃姓所改。明代蘇州知府黃鐘,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他。黃鐘就成了況鍾,後來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實為四十九世分支祖。

【郡望】

1、九江郡:九江秦屬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漢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復江州,宋因之。明、清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縣治德化,1913年改為九江縣。1917年設市。

2、高安郡:亦稱筠州府、瑞州府、建成縣、多聚縣、高安市。

【堂號】

高安堂:以望立堂。

【歷史人物】

○況逵:(生卒不詳)字肩吾。元朝安徽廬江人,寓居江西高安。少時勤奮讀書,有救世濟民之志。這時科舉罷廢,遂以吏職求仕。至大二年(1309)任廣西道廉訪司書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澤縣尹。下車伊始,即以重法繩治豪紳,使其不敢為非。 又提倡文教,興建雲岩書院,招集諸生講學。有兄弟二人爭田,則以《詩經.伐木》喻之,親自講授親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動,和解而去。改高安縣尹,平反境內冤案,百姓立碑傳頌政績。元統二年(1335)擢慶元路提官。

○況鍾:即黃鐘(1383-1443),字伯律,明朝江西靖安人。明成祖時出任蘇州知府,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為政務鋤豪強,植良弱,舉利除害,不遺餘力,堪稱良吏,與海瑞齊名。後來他秩滿當遷,郡民二萬餘人主動向朝遷上表乞留,因此,皇帝特詔留任。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皇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鐘就成了況鍾,他的後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

○況叔祺:明朝江西高安人,明嘉靖庚戌進士,欽差提督貴州學政,翰林院禮部郎中. 對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學問,讀遍這方面的古書,又拜訪了不少收藏家,見到不少古代器物,再結合書本,寫成了一本名著叫《考古辭宗》。

後(ㄏㄡˋ)。(Hò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太昊氏,後照的後代姓後。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明清兩代之後,河北、開封多出此姓。

2、出自於共工氏之後,以官名為姓。根據《風俗通義》記載,炎帝後代共工氏有位兒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后土(古代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灶神。夏、商、周三代之後,一直為人們祭祀著,於是後代便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根據《姓纂》記載,“后土之後。”再根據《路史》及《潛夫論》記載,“春秋時魯、楚公族有後氏。”

3、出自於姬姓,以封邑名為姓。西周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嗝,諡號嗝惠伯。他的後代以邑名為姓,後來去掉邑字旁為后姓。 

【郡望】

1、東海郡:漢代的置的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

2、東海郡: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堂號】

裕政堂:明時陝西市政司參議後敏,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歷史人物】

○后蒼:他是個全心傳授詩、禮之學,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漢代學者,字近君,山東郯城人。曾侍奉夏侯始昌。夏侯始昌精通“五經”,因此后蒼也深受薰陶。宣帝時博士,官至少府,精通《詩經》、《禮記》,教翼壽、匡衡等人,而後始有齊計翼匡之學,對“齊詩”和“禮”的研究造詣很深,是“齊詩”的最早傳人之一。撰有解釋《禮記》之書,名《后蒼曲台記》,已佚。以《禮》教戴德、戴聖、慶普,所以《禮記》才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分。他還是研究《孝經》的專家。后蒼的子弟中,著名者有戴德、戴聖、慶普、蕭望之、匡衡等人。

有(ㄧㄡˇ)。(Yǒ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複姓有巢氏所改。根據《路史》記載,“有氏,古帝有巢氏之後。”中原地區野獸經常侵擾人類,傳說有人發明了在樹上建造木屋,可避免遭受野獸侵襲。大家視其為聖人,尊稱其為有巢氏,並擁其為部落首領,而有巢氏的後代就簡化成有姓,也有部分改成巢姓。

2、明太祖時,臣子有日興,因有功於朝廷,明太祖就賜他的姓加一寶蓋頭,稱為宥(音ㄧㄡ?)氏。當時,天下所有的有姓,幾乎全部都改成了宥姓。

【郡望】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郯城縣歷史悠久,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唐貞觀六年撤縣入下邳,元和中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末復置郯城縣,明清之後縣域有變,縣名未易。建國後隸屬臨沂地區。

【歷史人物】


有子

有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名有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少孔子四十三歲,因為他長相很像孔子又喜歡鑽研上古的制度禮儀,後世尊稱有若為有子。

有子主要的思想觀念深受孔子影響,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四賢十二哲”當中的“十二哲”之一,他的學生當中稱子的很少,像孔子、孟子、唯有有若稱為有子。

在《論語》第2段記載有子曰:孝悌為先和為貴。這是他的中心思想。孔子死後,學生懷念孔子,因有子的學問好,曾請他上堂講課。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

有子作為孔子的學生受到了歷朝歷代的尊重,歷代的皇帝過年過節祭奉孔子的時候,同時祭奉有子。

琴(ㄑㄧㄣˊ)。(Qí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古代琴師的後代,以職業樂器名為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以所執之業為氏”。琴師在中國很早就有,在一本古書《說文》裡面提到,遠古的神農氏創造了琴,有五根弦,到了周代時又加上兩根弦,成了七弦琴。在另一本古書《禮樂記》提到,舜帝創造了弦琴,琴長三尺多。琴師的後代,就以樂器名琴為姓。

2、出自於春秋衛國琴牢的後氏,以祖名為姓。春秋的時候,孔子有一個學生叫琴牢,又名子張,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琴張。他很講義氣和友情,與當時的名人子桑戶、孟之反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琴牢的後代,以祖名為姓。

【郡望】

1、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南郡: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今湖北省中部偏南荊州市)。孫吳曾移治公安。西晉舊治江陵。隋南郡即荊州。

【歷史人物】


琴高

琴高,趙國人,因善長彈琴,在康王家做舍人。琴高修煉道家始祖涓、彭的道法,在河北的冀州、涿郡一帶遊學了二百多年。

有一天,他說要進入涿水裡去捕取小龍,與弟子們約定說:“某月某日你們都要沐浴齋戒,靜心等在涿水邊,並建一座祠廟。”

到了約定的時間,琴高果然騎著一條紅鯉魚從河裡游出來,上岸後坐在祠廟裡。這天,河邊有上萬人看見了他。琴高在人間停留了一個多月,又潛入涿水中去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