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海泛舟:義薄雲天,垂範千古

――文天祥詩二首賞析
慧淳 整理


【正見網2012年05月02日】

                         一、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臣,文學家。字履善、宋瑞,吉州吉水(江西吉水)人。寶祐年(1256)進士第一,歷知瑞、贛。德禧元年(1275年)入衛臨安,次年任右相,泛海福建,領導抗元。景炎末,於五坡嶺被俘,詩《過零丁洋》以明志。“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絕唱,悲壯感人。又作《正氣歌》,壯烈而死。“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引自《宋史》)

離宮:指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高宗駐建康府(即金陵,今南京)建治的行宮。山河句:《世說新語》:東晉時,一些士大夫曾在建康新亭宴會,周顗嘆道:“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 城郭句:《搜神後記》:漢代道士丁令威成仙后,化鶴歸來,在空中對人說:“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猶是人民非。”滿地蘆花:暗示作者到達和離開的時間在夏秋之際。舊家燕子:用劉禹錫《金陵五題•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句意。化作句:相傳古代蜀王杜宇,自以為德薄,禪國於人而亡去,後化為啼血的杜鵑鳥。

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元軍水陸並進,大舉南侵。文天祥在江西奉詔起兵,先後與元軍多次激戰於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最後不幸於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海豐,在五坡嶺被俘。次年,被押解北上,途經金陵,在驛所,作七律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金陵是六朝故都,宋高宗曾在此建有行宮。這時,離宮已漸漸隱沒在一片夕陽殘照和荒草淒迷之中,天邊的孤雲隨風飄泊,漫無止所。眼前的山河風景依舊,城中的人民卻飽受凌虐,面目全非。蘆花遍地,秋風蕭瑟,連舊時的燕子,也失去了棲身之所。如今自己告別了江南故鄉,既無生還之望,但願死後,能化作啼血的杜鵑,魂歸本土。
   
哀痛之於人生,莫過於國破家亡,生離死別。面對殘破的國土、飄零的身世,詩人不勝黍離之悲、物故之哀,表現了一種國既不存、死又何惜的民族氣節和人生境界。至其觸景生情、妙用典故、飽含血淚,更使這首詩深沉悲壯,扣人心弦。

                二、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起一經:指靠精通儒家經典出仕為官。文天祥於寶祐四年應試禮部,對策集英殿,以《御試策》被理宗擢為狀元。 四周星:四年,指1275年起兵,至1278年被俘,為時四年。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贛江十八灘之一,文天祥曾兵敗於此。 汗青:此指史冊。古代書寫用竹簡,書寫前,須用火炙烤竹板,使之表面出水,以便書寫和防蛀,故稱“汗青”。
 
此詩約作於文天祥被元軍俘獲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又稱伶仃洋,在今廣東珠江口外)時。作者在詩中,以極其精煉的筆墨,概述了自己困苦多厄的一生:由苦讀明經而入仕,因“勤王”而四年孤軍奮戰。結果是獨木難支,南宋的江山,被元軍打得支離破碎,宛如風中的飄絮,自己輾轉各地,妻兒被俘,身世淒涼,恰似雨打的浮萍。他年曾兵敗惶恐灘頭,如今又被執於零丁洋裡。儘管惶恐不安,孤苦伶丁,詩人卻決心以身殉國,義無反顧。後來元軍曾多次威逼誘降他,但他寧死不屈。就以此詩自明心志。
   
前三聯,詩人極力渲染國破、家亡、兵敗、被俘的主要經歷,倍見沉痛哀苦。尤其是頸聯,巧以地名抒寫感情,更是妙寓深摯,令人感嘆、叫絕。尾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石破天驚,擲地錚然有聲,全篇精神,為之陡然振起。它以高亢的情調,集中凸現了詩人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精神風貌,足可義薄雲天,垂範千古!

正是:
血淚詩章血寫成,
肝膽照徹九霄明。
萬般折磨能忍過,
一腔熱血見丹心。
錚錚鐵骨傲霜雪,
鏘鏘律句啟後生。
颯颯肅秋風格亮,
滾滾長江激來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