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之殤

無思


【正見網2012年10月26日】

龍門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上。龍門,古稱伊闕,龍門山與香山對峙,伊河中流,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佛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因隋煬帝遷都洛陽後,將皇宮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稱為龍門。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400餘年的營造,南北長達一公裡,至今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龍門石窟主要有賓陽中洞、賓陽南洞、摩崖三佛窟、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藥方洞等。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而蓮花洞中最小的佛像每個只有2厘米,同樣個個栩栩如生。這些形制迥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的珍貴記錄,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八十年代末,筆者曾因故暫住在龍門山南山腳下,那裡有小路直通石窟。那時還是窮學生,五毛錢的票也買不起,於是走小路,有暇就跑去看石窟,對那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雖說不懂藝術欣賞,可一座座洞窟佛龕細細的看過來,對古人的誠心耐心精心和高超技巧,驚讚萬分。尤其是盧舍那大佛,莊嚴睿智慈悲安詳,一見令人清心忘俗,敬仰不已。可是,最最令我感慨的不是這些,而是十餘萬尊佛像幾乎無一完好,包括那些兩厘米高的小佛像也大都殘缺不全。這些佛像,因千年風雨侵蝕,損毀的很有限,絕大部分毀於人們的貪婪狂暴和無知。悲哉!數百年的苦心營造,幾個朝代的接力刻鑿,卻被少數族群敗類、個別國外奸商和惡黨鼓動慫恿起來的暴民愚民殘毀到如此可怕的程度。在這裡,佛的莊嚴慈悲、古人的虔誠善良、人渣敗類的可恥貪婪、中共的邪惡凶暴統統呈現出來。

曾看到不少文章,言說洛陽某高校的學生們,成功阻止了某中學學生徹底破壞龍門石窟的行動,使龍門石窟避免了一場最危險的劫難,否則,今日之龍門石窟可能連一點觀賞價值都沒有了。我相信這個事是真實的。可悲的是,龍門石窟即使逃過了被一下子徹底摧毀的劫難,而在沒有信仰、不敬神佛、不知敬畏、不懂珍惜的民眾曠日持久的破壞下,終於還是成了今天這個樣子。試想,奸商歹人為錢而做,危害固然極大,盜賣的往往是精品、極品,數量也很有限,而這樣大面積的連兩厘米的小佛像都不放過的,只能是普遍喪失信仰不知敬畏為何物以破壞為唯一目地的暴民愚民所為。

孰之罪?當一個篡政者處心積慮要毀掉自己民族的傳統時,當一個流氓黨天天給自己的國人灌輸無神論進化論邪說時,當一群惡棍視善良真誠寬容為寇讎時,這些傳統的精華、信仰的產物,自然成了流氓惡棍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如何能夠安然倖存?

皇曆癸未年新年那一天,筆者重遊龍門石窟,仿佛聽到那一尊尊佛像深深的嘆息,穿越層層時空直達心底。感概尤深,至今難忘。失的已失,殘的已殘,輝煌已去,壯觀不再,惟願這留存的一切,能喚起人們的善念良知理性,讓悲劇永不再演。

龍門石窟,洛陽之南。兩山對峙,伊水中穿。風景殊秀,密布佛龕。北魏初鑿,唐宋以延。四百餘載,始成大觀。金剛力士,菩薩羅漢,天女供養,蓮花翩翩,佛像十萬,尊尊莊嚴。風雨侵蝕,千年安然。惜哉悲哉,魔亂世間。信仰無存,物慾泛濫。人心敗壞,石窟難全。奸商歹人,心中唯錢;邪教狂徒,無法無天。盜賣破壞,殆百餘年。曠日持久,罕有倖免。成何艱辛,毀於瞬間。傳統精華,盡遭塗炭。故地重遊,千古浩嘆。石窟之殤,此文為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