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審判(第五章):陰先陽後論(第七節)

小岩


【正見網2013年07月10日】

第五章-思想巔峰的起點階段——開啟人類“後天文明”的“天子時代”-

第七節 陰先陽後論

 一、文明與陰陽

 這一論是關於《陰先陽後論》,那麼首先就讓我們從陰陽的屬性講起。這裡需要先給大家做一個說明,那就是本論第七論的標題原本是《陽氣晚動論》,最開始也曾經叫過《物用滯後論》。因為本書第四章關於“文明陰陽論”的第七節,本人在寫作上一直反覆糾結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決定暫時先不寫。除非將來有了更加“質性”的突破的時候再給大家補上。因為第四章的篇幅已經過於龐大,特別是第四章的前六節大多都是超過兩萬字以上的規模,而第四章第七節最初的內容只有幾千字,覺得無法與第四章前面各小節相互匹配,所以就設想把“文明陰陽論”的相關內容轉移到本論之中來,所以本論其實是將第四章第七節“文明陰陽論”的標題與我們原本《陽氣晚動論》的標題合併,因此本論的標題就改為了《陰先陽後論》。這裡需要給大家做這樣一個簡單的說明。

 我們不妨再給大家重複的多說一遍,畢竟本書的內容比較多,可能許多又都是大家頭一次聽說的內容,因此一些反覆的說理應該說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坦率的講,寫作這一論的此時此刻,本人還真不知道第四章第七節如果未來有機會寫的話最後將會寫成一個什麼樣。因此讀者日後可能會發現本論的內容與第四章第七節的內容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重複。本人目前只是設想那個未來的第四章第七節“文明陰陽論”的內容應該至少包括“陰陽論”+“文明陰陽論”的內容。

 大家知道,西方思想或西方文明從“質性”上講應該屬於陽,也就是屬於獨陽而缺少陰的一種文明,因此缺少真正的“生機”。西方文明以物質性思維為主導,以觀察事物的《外象》為基礎。如果我們再結合西方二分法的邏輯方法來看,其實對於陽物質進行分割之後所得到的仍然屬於陽,一陽被分成了二陽,始終都是《外學》的屬性、《外學》的範疇。“切割”的方法永遠都不能夠切出個“陰”來。“陰”屬性是永遠不可能用《外法》切出來的。能夠被切出來的永遠是“陽”。其實要觀察事物之“陰”那是不能夠破壞事物完整性的,是不能夠使用“切割”之法的。只有想辦法進入到事物的內部才能夠真正看到事物的“陰”屬性,因為“陰”的屬性叫做“藏”,掩藏於事物之內,就是為了不讓《外眼》觀看的,所以才叫做“陰”。當“陰”在物理空間上被切出來的時候,其實“陰”的內藏屬性也就消失了,“陰”也就不再是“陰”了。

因此西方陽文明所“切分”出來的是二陽,那麼結果必定就是一種“同性相斥”的關係,也因此物質文明那就必定是相斥、相爭的文明,屬於一種“爭文明”、一種競爭文明。在這種文明之中,其實只有“克機制”,沒有“生機制”。這就是西方文明在本質上是陽文明或者是獨陽文明的《外學》屬性。其實西方文明的“外向型”《外殼》、《外象》的屬性、眼球經濟、效率文明、規模經濟、快餐文化、外部物質資源消耗型經濟甚至三權分立的政體制度都與西方文明的屬於“陽文明”的屬性有關。

然而東方思想或東方文明從“質性”上講,特別是在東方思想被“文化”化之前(作者註:也就是在宋代之前),其實屬於一種陰陽兼備的機制,但是相對於西方“陽文明”而言,東方文明就顯現為多出陽之外的陰屬性,特別是到了東西方文明發生碰撞的時候,東方文明在要素陰陽層面已經外化顯現為陰了。

其實東方文明在創生的時候是陰陽兼備、剛柔相濟的。東方文明陰陽都有,不缺東西,所以東方文明幾千年以來就可以自給式的發展,無需外補,也就是一種“自生”機制,唯有需要補足的其實就是在文明之初來源於外部宇宙啟動動力的思想種子。一旦啟動起來之後,東方文明就很容易進入“耗散結構理論”所講述的那種“自組織結構”的發展軌跡。相對而言,西方文明的獨陽屬性也就決定了西方文明一旦成熟了,那麼就一定會到東方來尋找文明的伴侶。就像發育成熟的小伙子一定要找姑娘一樣。

東方文明以精神思維導向為主,有一套《內學》的方法,擅長進入事物的《內機》,擅長“主位”之法。其實《西學》不入事物《內機》與人類文明“末期”的“天門開啟”時混雜進來的因素有關,因為末期混雜進來的那些因素會對人類文明產生干擾作用,所以就不允許進入事物的《內機》。其實這與宇宙的安全也有關。所以《西學》只能夠是一種《外學》,只能夠停留在事物的《外殼》部分,絕對不允許進入到事物的《內機》,更不要說《內核》了,所以人類文明的DNA不會被干擾,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終極管理的藍圖不會被篡改,人類文明整體進程的安全能夠被保障。

對比於西方文明的“二分法”邏輯,《東學》陰陽兼備則屬於一種“合一論”,而不是“二分法”,那麼陰陽就是分不開的,是一種內外相互包容的關係,陰藏於內,陽包於外。也就是,精神在內,為陰;物質在外,為陽。也因為東方文明所負責的是人類文明的“初期”與“中期”階段,物質相對比較稀缺。我們講過“物質的巔峰”的發生是在人類文明的“末期”階段,也就是“西方文明”所負責的階段,因此在東方文明“主政”的階段,整體而言,人類文明的物質積累還沒有達到淹沒精神的程度,也就是神佛的教誨仍然被人類記憶著。也就是人類文明還沒有迷失方向。我們在第六章的第四節《宋論》中會給大家講到,物質文明淹沒神性精神那是在“天子時代”的最後一個1000年開始的,其實是從中國的“宋朝”開始的,並不是從西方物質文明這三、五百年的崛起才開始那麼簡單。這裡涉及到我們將在第六章第五節關於“文明交流”的問題,也涉及到本論關於《陰先陽後論》的問題。

東方的“合一論”是一種包容的方法,外陽包內陰,所謂的“負陽抱陰”。因此《內學》可以鑽入事物的內部去研究事物的《內機》,而不破壞事物結構體的存在,不破壞事物的完整性。而且東方方法採用的是一種不斷的“入內”的方法進入到事物的層層“質性”之中,屬於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內學》。與《外學》不斷的“切分”出新的“陽”相反,《內學》一直不斷的定義並發現新的“陰”,不斷的發現新的內藏屬性。也就是,當《內眼》達到某一個層級的時候,這個層級就由原來內藏之“陰”就變成了一種外顯的“陽”,然後隨之就又出現新的內藏的“陰”,然後再通過《內眼》層級的提升,再進入到新的內藏“陰”的內部,再一次化“陰”為“陽”。只不過《東學》的這種“化陰為陽”是在保持事物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不斷的開發《內眼》而實現的。

與西方文明外部“切分”陽的方法不同,對比東方這種方法,那麼我們發現陰陽絕不是僅僅名稱的不同而已,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與認識事物的方法。於是我們至少可以從三方面或三個層次來看待陰陽。第一,陰陽代表兩種物,比如正與負、男與女等等,這是最表面的認識,本人稱之為要素陰陽;第二,陰陽是兩種屬性、兩種機制,比如內外、分合就是這方面的意義,本人稱之為內外陰陽,但是仍然屬於一種在水平層面上的認識,然而已經不同於最表層的認識了,有了縱深了;第三個,陰陽屬於一種層級轉換的相對性互換意義,這是在上下垂直維度方面認識陰陽。

關於陰陽的這三種認知,我們以前應該給大家闡述過。其中關於陰陽的第三種認識其實是一種非常“出世”的認識,如果達不到一定的修行層級是根本無法理解的。這種陰陽互換性其實與宇宙的安全也是密切相關的,因此也就不允許一般人認識到這層的意義。而一般人們所能夠認識到的陰陽往往都是第一種認識層次,實際上就只是使用西方獨陽的思維方式認識陰陽的一種結果而已,陰陽只是一種不同的物而已,屬於一種要素陰陽。這種認識是不入內的,因此就很難認識到關於陰陽的真正屬性與機制。

其實關於三種陰陽的認知,與我們一直以來給大家介紹的結構體三組成也是一致的。第一種陰陽,要素陰陽,實際上對應於結構體的《外殼》。是以《外殼》為基點的認識。第二種陰陽,內外陰陽,實際上對應於結構體的《內機》。那麼第三種陰陽,層次陰陽,實際上對應的就是結構體的《內核》,具有一種垂向溝通與邏輯反轉的屬性。就是這三種對應關係。這裡幫助大家提及一下。

二、陰慢陽快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給大家介紹一個相關的陰陽動力屬性的問題。我們以前應該也提到過,那就是關於陰陽具有不同的運動速度的問題,這就是陰慢而陽快的道理。陰者速度緩慢,陽者速度迅速。

前一陣,中國大陸養生之風盛行,北京中醫藥大學曲黎敏教授的養生講座尤其大受歡迎,其中就有這麼一段關於陰陽、氣血、快慢、先後、左右的論述,我們不妨給大家引述一下。

中國人為甚麼說“左右”,不說“右左”呢?我講這個就是提醒大家將來對日常生活要很關注,不要把它看成一種習慣就忽略過去了。左邊是生髮,生髮了才能收。左右還有一點不同,左邊為肝氣,生血;右邊是肺,肺主氣。氣比血走的快,所以先動左邊,這樣才能夠左右平衡。

又比如東方修煉文明講練功的時候是應該先出左腳呢?還是先出右腳呢?曲黎敏教授又說:

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

中醫講氣血之說。氣血屬於人體的精華。人們攝取的米飯、麵包、蔬菜、肉類只有被人體吸收轉換為人體的氣血之後才能為人體使用。然而西方“實證科學”的西醫只能認識到人體的血,屬於《外學》能夠看得到的部分,卻看不到氣以及相關的脈絡,這些是屬於人體《內機》的部分。

按照中醫理論講,氣屬陽,血屬陰;氣的運行效果快速,血的運行效果遲緩。而且還講,養者在血、用者在氣的道理。東方兵家講的“士氣”其實就是一種“氣用”的道理。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就是“氣用”的道理,“氣”的衰減速度很快,屬於來快去也快。

氣,陽也,“用”理也,氣只能有一鼓之時,氣只能撐一段之事。如果事情可以劃分為三段的話,如果陽氣只能夠支撐一段的話,那麼按照《終點決定論》的邏輯“氣用”就唯有放在事物的末段、也只能放在事物的末段才是最合理的選擇。人類文明就是如此,分為前段、中段、末段,那麼“陽”要素就只能夠放在文明的末段。其中原因,我們會到第六章第三節、第七章第七節分析過程邏輯的時候再給大家進一步的分析。這裡只是結論性的告訴大家,西方的物質文明、陽文明,只有到了人類文明的“末期”才會成為主角。因為它只能夠起到一鼓之氣的作用,所以陽氣必須後而發。如果安排在人類文明的早中期,那麼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會中斷。

三、速而不久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把陰慢陽快、陰緩陽速的道理再引申到關於《速久論》的方面上來。陽屬性,見效快,來的快,去的也快(作者註:這是絕對意義上講,不是相對意義。在相對意義是,陰與陽在來去的時間比例機制上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或許在第六章第三節中會講到。其實在人類有限認知這個層面上講,其實真正的“絕對意義”是根本不存在的)。

陰屬性則恰恰相反,見效比較慢,但是一旦見效,其所發揮作用的時間就比較持久。其實這也是由於結構體所儲存的能量總量一定或者能量守恆所決定的,也就相當於結構體內部能量均衡論或者能量守恆論。就像我們曾經講過的“專”與“廣”的關係一樣,因為人類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也就是人生精力的有限性一樣,要想對學科知識有深度的認知,那麼就只能夠“專而窄”,也就是“對更少的知識知道的更多一些”;如果要想使知識面更加廣博一些,那麼就唯有犧牲知識的深度,就只能夠“廣而淺”,也就是“對更多的知識知道的更少”。這是由於人類有限生命屬性所決定的。

關於“速與久”的關係其實也是如此。速而不久,久而不速。比如東方文明主張精神維度,雖然可以解決相對持久性的問題,但是見效會比較慢。其實,凡是可以起長久作用的因素見效就一定慢;凡是立竿見影的見效快的那一定都不可能持久,其實也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也在於此。

西方文明強調物質陽,來得快去得也快,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謂的“一陣風”。這也是由於在“術用”層面上的能量守恆法則所決定的。速而不久,久而不速。就是這麼個道理。來快去快,一種快餐文明。換句話說就是在投入與產出方面的大進大出。因此有限的能量必須是快速消耗。這種快速消耗、不能持久的屬性其實那是效率文明所無法避免的,所以物質文明在過去300多年中消耗了之前3000年人類文明所使用的地球資源的總和。借用中醫關於人體的機能來講,西方物質文明屬於一種消化不良的情況,吃多少拉多少,大量物質資源沒有被吸收就被排泄掉了。我們以前不是給大家講過關於西方文明《外殼》屬於一種“外向型”排泄屬性嘛。

反過來講,陰力量或陰機制則屬於一種細水長流,慢慢的來、慢慢的去,潤物細無聲,於是有限能量就可以長久的使用與支持結構體的生命周期。然而這種長久性就必然以見效緩慢為代價才能夠獲得。就是這麼個道理。速而不久,久而不速。

那麼凡是既想追求持久,又想追求速度的想法,那完全是一種痴心妄想的一廂情願而已,是不可能被現實世界所支撐的。比如當今在中國大陸,許多被《無神論》唯物思維所灌輸起來的那些物質慾望驅動的企業家們就一直抱有這樣一種滑稽可笑的思維。一個形像的比喻就是“既想馬兒跑得快又想馬兒不吃草”。這怎麼可能呢?!但是許多中國企業家就是這樣想的。

比如企業在尋求企業發展諮詢的時候,如果你問他:企業發展,你到底追求什麼呢?到底是要快速取得財物成效呢?還是需要解決企業長久的持續發展問題呢?就像給人看病一樣,到底是需要立即除去急症呢,還是要解決長久健康問題呢?中國企業家們的回答是:我都要。又想快,又想久,而且還想馬兒不吃草。也就是想花最少的管理諮詢費一攬子解決企業的所有問題。這是非常典型的在企業發展方面混淆了“速與久”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然而這種企業思維的結果呢?那就是每一次都沒有少花錢,卻每一次都沒有能夠辦法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

因為速靠陽,久靠陰;陽者快,陰者慢。解決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藥方與治療方法。而且企業自身往往也沒用判斷需要解決什麼樣的根本問題的能力,企業自身沒有診病的能力。就像病人看病的時候跟醫生講,我想吃這個藥,我需要那個藥。要真是那麼簡單的話,還要醫生干什麼呢?那到底是誰在給誰看病呀?!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結合企業“經營”與“管理”兩種不同的模式給大家再講一講關於“速與久”的不同機制問題。

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企業運營模式。經營在久,在於中長線,管理在速,在於短線效率、在於短線的有效性。所謂經營者,在於營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包含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我們在下一章第六章中要給大家重點討論的關於中間過程中三教確立的意義其實就具有一種經營的意義。

然而所謂管理者,在於管大(作者註:物質維度意義上的大,不是真正宇宙大尺度意義上的大),事大而繁,則需要管理,管理大量物質資源以達到一種有效利用。管理是以物量巨大為前提的。西方的商業文明,經由工業文明(作者註:第一次工業革命),建立起了豐富的物質文明,然後進入到大機器生產階段之後(作者註: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才發展到了大規模的企業文明,也才產生了所謂的現代管理時代。管理以物質資源豐富為前提,因此在人類文明物質資源稀缺的中早期,人類文明並不真正需要管理思想,但是有組織思想與運作邏輯。

可見,大而複雜才需要管理,這個“大”是相當於人的有限能力而言的,而且還涉及到管理自身成本的問題。也因此西方物質文明碩大的成果才有了物質堆積淹沒事物《內機》的現象,也因此才出現了以管理制度代替事物《內機》的方法,因為《西學》必須始終堅持不入事物的《內機》。

我們這裡重點是給大家講解關於陰慢而陽快的這種陰陽屬性。如果結合企業經營與管理兩種模式,管理為陽,經營為陰,兩者也符合陰慢陽快、陰久陽速的道理,也符合“速而不久,久而不速”的法則。然而這些道理與法則卻基本上不為企業界所認知,因此中國貪心的企業家們既想速又想久,一種非常滑稽可笑的表現。其實中共經濟的決策者們也同樣滑稽可笑,一方面追求高速度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夠持久發展。所以才有所謂“永續發展”這麼個十分可笑的說法,當然可以上溯到所謂的“發展經濟學”,其實根本上就屬於一種痴人說夢。

其實“速久”與能量的關係,大家在人類歷史中也經常可以看得到。比如自古少年得志者都不能久長,或者說皆不得善終。比如“既生瑜何生亮”的周公瑾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人生的能量過早的就揮發掉了,不知有所守也。那麼怎麼可以持久呢?!

中國成語講“大器晚成”其實說的也是同一個道理。能量悠著點兒用方能持久,方能堅持到人生的終點。相反那就只能是紅顏薄命了。其實當代社會上所有吃青春飯的也都是如此,吃體育飯的也是如此。所謂“花無百日紅”,過了青春黃金的那麼幾年,生命的價值似乎已經全部都耗盡了。只知道消耗生命的油,卻不知道如何給人生補充與養藏能量。

如果人生的價值觀是在過度消耗青春的年代形成的,或者說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伴隨著過度消耗人生能量的階段,那麼這種消耗型人生觀,除了物耗與透支生命之外,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人生還需要有“養蓄”、“歸藏”的道理。我們在第六章第二節要給大家討論的關於“三教確立”的意義,實際上也就相當於人類社會這個生命體在“青春期”形成人生價值觀這個年齡的意義。

其實過度消耗青春能量或者過度消耗人生能量,實際上是在消耗“先天動力”,也就是消耗“先天種子”。要知道所有“先天賦予”的東西都屬於一種“種子”的屬性,是需要人類進行培養的,而且一生只能獲得一次,無法後天補充。也就是象我們前面所講的企業的經營機制,只有在機體長大了之後,才存在使用如何“有效性”的問題。人不應該把“種子”能量當做“口糧”給吃光了。如果把“種子”都吃光了,那麼後果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因此任何物質主義或者消耗主義是絕對不應該放在一個生命周期的“初期”階段的,不能夠“少年得志”,只能夠放在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其實西方物質文明的文明使命就是如此,就是被安排在人類文明的最後階段的。這恰恰也是《宇宙智能論》、《文明使命論》與《歷史安排論》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據。

其實關於這個先培育、後使用的道理,《孫子兵法》早就有明確的論述。《孫子兵法》講“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就是首先把自己培育、準備到一種不可被對手戰勝的地步,然後才有伺機出擊戰勝敵人的可能。如果過早的出擊,即便是戰勝了敵人,那位將軍也可能會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快必短,慢能久;速而不久”的道理。

四、陰先陽後

“陰慢陽快”的規律如果使用在宇宙智能安排人類文明方面,那就是在陰陽的使用與安排方面必須遵循一種陰先陽後的順序。因為東西方文明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屬性。西方文明屬於陽,來的快去的也快;東方文明相對而言偏陰性,持久性好。因為東西方文明這兩種不同的陰陽屬性,因此兩種文明的使命安排也應該不同,對於人類文明所肩負的責任也應該不同。

其實我們前面討論“左右”而不是“右左”的問題實際上就已經說明了一種安排時間順序的排列問題。“左右”而不是“右左”,“陰陽”而不是“陽陰”。那麼誰先誰後其實早已經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請大家還是不要忘記,“終始”而不是“始終”的這種說法。關於貫穿於“終始”的邏輯,那麼我們的《終點決定論》在人類文明的項目管理中的最高地位那其實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項目管理”的第一邏輯《終點決定論》就決定了,陰慢者要先動,而陽快者必須後動。跑得慢的但是可以跑得久的先起跑,跑得快的但是跑不久的那麼就後起跑。這種安排就可以保證無論跑快跑慢還是跑短跑久的,大家最後都可以同時抵達人類文明的終點。這就是符合《終點決定論》的《歷史安排論》。這與陰陽能量不同釋放速度的屬性也是相一致的。 

那麼東方文明,因為屬於陰慢,所以就被安排在人類文明的早中期發揮主導作用,而且其影響作用可以一直持續到人類文明的最後階段;而西方文明,因為屬於陽快,那麼就被安排在人類文明的後期。

其實西方文明的崛起比“天子時代”第三個1000年開始的時間還要推後大約500、600年的時間。於是西方文明統治人類文明的時間與東方文明統治人類文明的時間基本上也符合8020法則的比例。這其中我們也可看出人類文明被宇宙智慧安排的一些端倪。

因此關於東西方文明主宰人類文明先後順序的安排其實就是《宇宙智能論》、《文明使命論》、《歷史安排論》一種最為典型的佐證,其中特別的透露出了關於《終點決定論》的“項目管理”邏輯。跑得慢的先跑,跑得快的後跑,跑得慢的可以跑得久,跑得快的不能夠跑太久(作者註:西方文明如果跑的太久,那麼地球資源也支撐不了),最後東西方文明同時抵達人類文明的終點。就是這種安排。實在是太奇妙了!

東西方文明同時抵達人類文明的終點,這其中其實還包涵有另外一重意義。我們以前可能還沒有給大家講過。這也是《終點決定論》的一個要求,也就是一種長中短線因果邏輯的效果最後相互疊加放大的效應。這種“疊加放大效應”換成“實證科學”的語言就叫做“非線性”規律。是“線性”思維永遠都看不明白的。因為在“線性”思維裡面關於“非線性”的認知其實仍然是在使用一種單一的邏輯維度在思考所謂的“非線性”規律。而“非線性”的本質其實屬於多維度、多層級因果關係的一種疊加效果。然而這種疊加效果其實還是一種“果”而不是真正的“因”。真正的“因”那是多維度因果關係的存在,而人們看到的往往已經是疊加之後的“果”了。

給大家進一步講,其實“疊加”與“放大”也屬於兩種不同的機制。關於“疊加效應”我們會在第六章的第三節與第七章的第七節中再給大家進一步的分析。然而關於“放大效應”,其實東方文明就具有一種“放大效應”。這與東方文明的“合一性”、“大一統”、上接天道的屬性有關。我們會在本章接下來的第九論《放大效應論》中為大家進行詳細的講述。

簡單概括的講,為了能夠在人類文明末期的最後階段,東西方文明兩種機制可以疊加一起發揮作用,那麼速度上跑得慢的東方精神文明就必須得先行,東方文明既先且久;而來的快去得也快的西方物質文明那麼就必須得後啟動。這樣無論是跑得快的還是跑得慢的,最後都可以同時抵達項目的終點,把各自需要攜帶的機制帶到位。同時抵達文明的終點,這其實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且這一點其實最能夠體現人類文明符合項目管理邏輯的屬性。

其實在中醫學中,關於氣血運行速度不同的處理方法,關於“血慢先行,氣快而後動”的方法與人類文明項目管理的機理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宇宙智能關於人類文明項目管理的安排方法其實與東方式的“生命模型”的方法是相同的,而不是西方“實證科學”的物質主義所走的那種“機器模型”的道路。然而西方思想中的管理模型是有意義的。至少對於本人站在《宇宙智能論》的基點上理解人類文明是非常有幫助的。

把宇宙萬物都當成了機器,這是西方文明的思維,而東方思想比如佛家思想講的則是萬物皆是生命,“萬物皆有靈性”。又比如道家思想講的是“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其實如果可以反過來講的話,我們說是“如果”的話,那麼“宇宙是否就是一個大人體”呢?

東方的“生命模型”與西方的“機器模型”,可能許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了。然而不容易意識到的卻是,西方“機器模型”的深層含義其實就是西方“拆分法”的假設。機器總是可以被拆分的。哪個零件壞了、哪兒出問題了、哪兒有毛病了、哪兒不能使用了,那麼咱們就把零件拆卸下來,修理修理。實在不行就換個新零件替代。所以西方“機器模型”的本質就是“拆分”,而且是可以使用《外手》隨時進入到機器內部的“拆分”。

然而東方“生命模型”的意義是不可“拆分”的“整體論”、“合一論”。正所謂“天衣無縫”。生命體一旦被“拆開”,那麼生命“生的屬性”也就消失了、沒有了,就成了一堆“死的”物件兒。即便再從新給“裝回來”,“生的屬性”也不再有了,無法再給找回來了。所謂人死不能復生。就是這個道理。這也就是為甚麼中醫經絡所發現的人體許多“活的屬性”、“生的屬性”,西醫在人體解剖後無法發現的原因也就在這裡。“活的屬性”是不能夠“拆分”的。

可以說,《東學》與《西學》,一個“好生”,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個“求死”,快點把生命消耗完,“更高更快更強”。所謂“更快”,其實那就是趕快“完結”,而且西方文明以不斷為人類創造“殺傷”武器為樂趣,以求“速死”。如果再結合或疊加東方文明的“放大效應”在人類文明“末期”走向“負向效應”的特徵,那麼就只能夠有“大規模殺傷”武器這條路可以走了!那不可怕嗎?!

五、物用滯後論

我們在本論開始的時候就給大家提到過了,第七論的標題原本是《陽氣晚動論》,最開始也曾經叫過《物用滯後論》。實際上講,本人發現人類文明關於“物用滯後”或者“陽氣晚動”的現象屬於撰寫本論這一論的初衷。本論內容最後發展成為現在這種“陰陽兼論”的方式,這也是本人幾次糾結是否寫作第四章第七節的原因。

“陰先陽後”,其實不僅反映在人類文明在大周期三大階段方面的分工,東方文明負責人類文明的“初期”與“中期”階段,西方文明負責人類文明的“末期”階段。實際上“陰先陽後”的現象也反映在“天子時代”的每個1000年階段之中,也就是在初期、中期、末期的各個階段之中,陽文明或陽要素的啟動都有滯後的現象,不僅是在西方“陽文明”之中,就連東方文明中的陽因素也具有這樣的滯後運行規律。

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西方思想啟蒙期較春秋百家略微要晚上150-200年的時間,大約就是500年的三分之一的樣子。但是大家一定不要混淆,人類文明初期階段的天門開啟那一定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給東方開一次,百多年後再給西方再開一次。因為東南西北只不過是地球上的方位而已,天上可不是按照地上的東南西北思考問題的。所以在“百家時代”,天門那是一次統一開啟的。只不過西方思想種子呈現出來的略微晚一些。因為剛性嘛,是不是種子發芽要慢一些?

不知道這個時間差是否會還存在著生命輪迴的原因。比如一位東方聖賢在完成了東方使命之後轉生成為某位西方的哲人。比如我們講,西方思維與東方的法家思想非常接近,那麼東方法家思想鼻祖鄭子產是不是有可能在完成了東方使命之後去成為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或者什麼人也未嘗不可。然後蘇格拉底再轉生回到東方成為了集法家思想集大成的韓非子(生卒年代為公元前281-233年)也有可能。按照生命輪迴說看待人類歷史,我們或許就應該打開這樣的思想。

或者東方技術派始祖魯班爺在完成了東方使命之後去古希臘成為了亞裡斯多德或者力學之父的阿基米德。大家可能認為我是在說笑,我是在搞“穿越”。我卻不是這樣認為的。比如傳說中有人看見東土禪宗始祖達摩在完成了東土使命之後背著一隻鞋西去蔥嶺。人們都認為那只是一個笑談或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其實不然。其實人類後台的轉生可能比前台成就為某個歷史人物還要忙。下走人間的天人不可能在人世間只完成一項任務、一個成就。那樣也效率太低了吧。我與一位朋友玩笑的講過,如果你對某種傳統思想、傳統典籍一看就明白的話,或許你就是歷史上的那個“他”,那位先賢,也未可知。

或許天門開啟一次,思想的種子播散在某人身上或者某位宇宙生命帶著使命、帶著宇宙智慧的種子來到人間,那麼隨後這個人就需要多次轉生,穿梭於東西方文明之間去播撒思想的種子。當然時空穿梭的時候也必須符合先去東方再到西方、先啟動陰機制而後再開始陽力量的法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陰先陽後論》的又一個意思。

陰先陽後,東方文明在先,負責人類文明的初期與中期;西方文明在後,負責人類文明的末期。在人類文明的初期,東方的“百家思想”先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或者阿基米德;在人類文明的中期,漢武帝時代先於西羅馬帝國滅亡、早於西方文明進入中世紀五、六百年;在人類文明的末期,宋朝先於西方五、六百年進入“商業時代”。歸根結底,我們需要說明的就是,“陰先陽後”的現象最能夠體現《宇宙智能論》的《歷史安排論》;也最能夠體現出來人類文明符合“項目管理”的邏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