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成語:嘔心瀝血

唐蓮 整理


【正見網2013年06月25日】

【釋義】嘔:吐;瀝:滴。意思是費盡心血。比喻用盡心思,苦思冥想。

【例句】曹雪芹構思三載,批閱十年,嘔心瀝血,終於完 成了古典長篇小說《紅樓夢》,給中國文學百花園增添了一塊瑰寶。

 【近義;反義】搜索枯腸 鞠躬盡瘁;無所用心 粗製濫造  

這個成語出自《新唐書•李賀傳》。李賀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天生聰慧,7歲能寫詩作文,10餘歲便名揚文壇。當時大文學家韓愈和友人曾親自去李家試探李賀的詩才,要李賀即席賦詩。李賀一揮而就,無不精彩。兩人大驚,始信李賀擅詩,名不虛傳。  

相傳李賀作詩,注意從生活中去發掘素材。他每次外出總是騎一匹瘦馬,帶一名小童,背一個錦囊,邊走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紙卷,投入錦囊。有時他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無佳句可得,囊空如洗。  

他母親等他回家,傾囊檢視紙筆,發現寫得很多,常常愛憐地埋怨他說:“你這孩兒,難道要把心都嘔出、血都滴盡,才肯罷休哇!”  

李賀的確傾注全部心力於詩歌創作。許多代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等,都出自李賀筆下,都是他精心錘鍊、嘔心瀝血得來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