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地方官要嚴以律己,公正執法(數文)

恭謙


【正見網2014年11月06日】

一、汲黯請罪

黃河以北的懷縣,發生火災,燒毀房屋一千多家。漢武帝便任命汲黯為欽差大臣,前往視察,救濟災情。

汲黯回宮後,向漢武帝匯報時說:“懷縣一帶房屋失火,燒毀了一些相連的房屋。這件事,尚不值得擔心。我路過河南洛陽一帶時,卻發現這裡因水旱災害,造成一萬多戶人家流離失所,甚至發生父子相食的現象。這裡的災害,實在很嚴重。於是,我便恭敬、慎重地利用皇上授給我的權力,以欽差大臣的名義,開放河南官方糧倉,來救濟水旱災民。此事辦完了,現在,我請求上交欽差大臣的職權,甘願接受因為違反皇帝原先的使命,而給我以制裁!”

漢武帝認為:汲黯做得有理(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皇上的指令)。而寬容了他的過錯(違背皇上的指令),並且還提拔他為滎陽令。

(事據《通鑑紀事本末》)

二、一馬與五十馬

王禹偁(讀稱)曾為李繼遷寫了《李繼遷制》,李繼遷送馬五十匹給王禹偁作為報酬,王禹偁沒有接受。

後來,王禹偁出任滁州刺史時,福建人鄭褒,步行前來見他。王禹偁愛他儒雅,便買了一匹馬送給他。

有人向宋太宗揭發說:“王禹偁買馬,少付給別人錢。”

宋太宗想了一會兒,說:“他能夠不接受李繼遷五十匹馬,難道又會少付一匹馬的錢嗎?”

(事據《宋史》)

三、地方官要嚴以律己,公正執法

宋朝名將馬仁瑀,堅持正義,道德感人。

馬仁瑀在瀛洲時,他哥哥的兒子,因為喝醉了酒,殺死了一個平民,被抓到監獄裡,按照法律,應當判處死刑。

被害人的家屬,主動跪到馬仁瑀那裡,向他請求說:“你侄子和我們家,無怨無仇。他完全是因為酒醉,一時糊塗。應按過失傷人罪論處,不能判處死刑。”

馬仁瑀執意不肯,回答道:“我是當地的長官(當時他為瀛洲防禦使),我的侄兒傷人,明明是仗勢欺人,哪裡是什麼無心之錯呢?如果我不是地方官,他會隨便殺人嗎?國家法律是大公無私的,我豈敢徇情枉法?我寬恕了他,怎能管理好鄉民呢?”

結果判處侄兒死刑,並很好地處理了受害人的喪葬和善後事宜。

德以立己,方以達人。教化鄉民,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己身之德,足以感化人;己身之義,足以教育人。馬仁瑀認為:自己身為地方官,必須嚴以律己,公正執法。

因此,鄉民都非常愛戴他,吏員們都很敬畏他。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每個地方官,都能象馬仁瑀那樣,鄉裡自然會形成純樸的社會風氣。

(事據《宋史》)

四、廉吏劉松

劉松在明洪武十三年任吏部尚書,自幼學識淵博,性情廉潔謹慎。兄弟三人,共住一棟茅屋,有田園五十畝,等到他官至尚書時,家產也還是沒有增加。

他蓋了十年的一床布被,因被老鼠咬壞,才換了一床,換下來的布,用來給孩子補衣服。

他在任職期間,從沒因家裡的事而影響政務。到北平任察司副使時,只帶了一個僮僕赴任,到了目的地,就讓僮僕回去了。

晚上他要府衙裡的其他人,都回去。他一人在那裡挑燈苦讀,經常讀經書到天亮。

(事據《明史》)

五、郝超的品德

東晉大臣郝超,與謝玄有矛盾。

前秦苻堅,要攻滅東晉,而且已占領了梁、岐一帶,直逼淮水以南。這時,朝廷準備讓謝玄,北伐苻堅,但是一時拿不定主意,朝廷不太相信謝玄能夠盡力、勝任。

只有郝超站出來,堅決地說:“謝玄北伐,一定可以成功。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溫將軍手下共事,知道他凡事都能盡力,即使是日常交際的小事,也會認真負責地辦好。因此可知,讓他北伐,一定能取勝。”

當謝玄在淝水大勝苻堅後,人們都讚嘆郝超有先見之明,又敬重他不因為平時和謝玄有矛盾,而埋沒謝玄的才幹。

(事據《通鑑紀事本末》)

六、孔子遇到一位智者

傳說孔子在去泰山的路上,遇見榮啟期,正快樂地坐在路邊,自彈自唱。孔子於是問他:“請問你為什麼如此快樂呢?”

“我快樂的原因很多,首先,天地萬物之中,以人為最尊貴,我有幸生為人,這是我快樂的第一個原因。人有男女之分,男尊女卑,我有幸生為男人,這是我快樂的第二個原因。人的壽命有長有短,有人剛一出生,就死去了。而我有幸活到九十歲,這是第三個快樂的原因。”

孔子又問他:“雖然是這樣,但你的生活很艱苦,這樣的生活還談得上快樂嗎?”

榮啟期說道:“至於生活上的貧困,對我來說是極平常且不重要的,因為我淡泊如飴。”

孔子於是說:“榮啟期是個懂得處理生命的智者呀!”

(事據《通鑑紀事本末》)

七、君瘦天下肥

唐玄宗有時在宮中舉行宴會,或是到郊外遊獵。稍稍感到有些過分時,總是問左右隨從:“韓休知道這件事嗎?”話剛說完,宰相韓休規勸他的文書就到了。

唐玄宗曾經照鏡子時,悶悶不樂,左右的人對他說:“韓休做宰相這段時間,陛下比以前瘦了很多,為什麼不把韓休罷免了?”

唐玄宗說:“我相貌雖說消瘦,而天下卻必定富足。蕭嵩向我奏事,常常順著我的意願,等到退朝後,我睡不好;韓休則常常對我據理力爭,等到退朝後,我睡得很香。我任用韓休做宰相,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自身享樂。”

(事據《唐書》)

八、顏元堅持自學苦讀,成為大學問家

清代的顏元,四歲時,被送給了一個姓朱的人家當兒子。朱家的日子並不富裕,顏元既然沒當上秀才,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他的肩上。二十歲以後,他成了壯勞力,農忙時節,他每天起早貪黑的下地耕田,種莊稼,累得腰酸腿疼。農閒的時候,他又當起了醫生,出去賣藥,看病。後來,又當起了教書先生。就是這樣,朱家的人,對他還是另眼看待。

但是,顏元並沒有喪失信心。他著迷地讀著各種書,在昏暗的油燈下,做著各種筆記,決心靠自學,來研究大學問。

他一生埋頭教書和研究,成為清代初期最著名的學者之一。顏元還興辦新型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界的先驅者。

(事據《清史稿》)

九、李昉的奇特行為

宋朝時代的李昉,在擔任中書令時,常有請求提拔的人,來拜訪他。李昉對有些人,雖然知道他的德才兼備,可以升用,卻一定要正言厲色地將他拒絕。但不久便提拔了他。而對那些德才一般,不值得提拔的人,則一定和顏悅色地予以接待。

李昉的子弟們,問他為什麼這樣?

李昉說:“提拔賢能,決定權在上面,我要是接受了他的請求,就是在拉攏、培植私人感情了。所以,我堅決給以拒絕!使他們把被提拔的恩德,歸之於國家。象那些不被提拔的,既然他達不到目地,我還不給人家幾句好話,這是加深其痛苦的做法。”

(事據《通鑑紀事本末》)

十、孟子善於啟人知過

有一次,孟子到齊國的平陸縣,見到了長官距心(人名)。孟子對距心說:“聽說你這裡有一個使用戟的兵士,在訓練中,一天有三次失職。你不打算把他除名嗎?”

距心說:“不用三次,有一次就把他除名了。” “你說的對!可是你自己失職的事,也很多呀!”距心火了,大聲說:“我有什麼錯,請您指教吧!”

孟子說:“請你想想,在兵荒馬亂的年歲裡,你管轄的百姓,年老體弱的四處逃荒,不少人死在荒山野嶺。年輕力壯的逃向四面八方,少說也有好幾千人吧?”

距心爭辯說:“先生講的事是有的。可是救災的事,不是我這樣的地方官,能辦到的呀!”

孟子說:“比如一個人,接受了為別人放牧牛羊的任務,他就應該想方設法,去尋找牧場和草料。如果牧場和草料都找不到,他是把牛羊還給主人呢,還是等著牛羊餓死呢?”

距心聽了,誠懇地說:“平陸的百姓,得不到救濟,實在是我的罪過呀!我知錯了!”

過了幾天,孟子回到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齊宣王問他:“先生這些日子,到過了齊國的一些地方,有什麼事情,需要告訴我嗎?”

孟子說:“我在貴國走了些地方,也認識了五位地方長官。可是,其中能知道自己罪過的,只有距心一個人。”接著孟子把他和距心的談話,講了一遍。

齊宣王聽後,沉思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地說:“地方官不知道自己的罪過,這本身也就是我的罪過呀!”

能夠及時認錯並且改過的長官,都是會得到人民尊敬的!

(事據《通鑑紀事本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