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5月12日】
庾袞(讀雨滾),字叔褒,西晉初年人。受家庭的影響,庾袞自小就勤儉而好學。他出身於顯貴世家,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的伯父、叔父等,都個個顯貴,獨有庾袞的父親,很有志節,甘守清貧,平時約束兒子,要庾袞下地耕作,靠自己的雙手勞動,養活自己。
由於父親的不懈教育,庾袞變得十分勤勞,而又十分知禮。父親在世時,庾袞與父親,一道親自勞動,養家活口;父親去世後,庾袞仍然親自勞作,編織籮筐之類賣出去,以養活母親。庾袞的母親,見兒子太勤苦,心有不忍,對他說:“我不需要吃什麼好東西,粗茶淡飯就足夠了。”庾袞對母親說:“母親大人如果吃不好,我怎麼能夠安心呢?”庾母見兒子這樣說,也就只好隨兒子的心意。
晉咸寧年間(275--279),瘟疫流行,病死者累累。庾袞的兩個哥哥,都病死了,二哥庾毗(讀皮)感染瘟疫,重病在身。這時候,庾袞的父親尚未去世。為避瘟疫,庾袞父母及兄弟們都出外居住,不敢留在家中。獨有庾袞不肯離開,願留在家中照料二哥。因為此病在當時乃不治之症,父親及諸兄見庾毗病得厲害,實在沒有什麼痊癒的希望,都硬要他離開,庾袞堅執不肯。他晝夜不離二哥身邊,悉心侍候,有數月之久。等到瘟疫過去,家人返回,卻發現庾袞及其二哥,都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庾袞沒有染上疾病,庾毗也已康復。
庾袞甘守清貧,又品性高尚。受其影響,他的前妻荀氏、繼妻樂氏,儘管都出身世家貴族,過慣了富貴生活,但等到嫁給庾袞後,卻都甘願拋棄華麗衣服,散去千金家財,和庾袞同甘共苦,相敬如賓。所有這些,都應歸功於庾袞對她們的影響和教育。
庾袞不愧為家庭中的模範,母親去世後,他主持家政,不僅井井有條,而且對後輩教育有方,使之知禮節,勤勞作,懂甘苦。史籍中稱他能“撫孤以慈,奉諸寡以仁,事加於厚,而教之義方,使長者體其行,幼者忘其孤。”因大瘟疫以後,庾袞出於仁慈之心,收養了不少家族中的孤兒,故史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庾袞有個外甥郭秀,成了孤兒,庾袞不僅把他收養下來,而且待他甚親,衣服食物,總是優先給他。
因哥哥早亡,庾袞又收養了哥哥的女兒庾芳。待到庾芳長大,將要出嫁,庾袞便為她操辦婚事。庾袞為侄女,準備了許多漂亮豐富的嫁衣,一切都準備妥當了,他又特地親自去割了一些荊條、笤條之類回來,做成畚箕、笤帚。然後鄭重其事地把子侄們,全都叫到堂上,讓他們按次序站好,便開始給侄女庾芳以告誡。他說:“因為你自小就是個孤兒,所以平時在家,你偷懶也好,貪圖享受也好,叔父都不責備你。現在你馬上就要嫁人,眼看著就要到婆家去服侍公公婆婆了。洒掃庭院房屋,自然是免不了的,這是本分,所以我特地要送給你畚箕和笤帚。這當然並非什麼好東西,我不過是希望你能溫順謙恭地當好媳婦,時時想著勤勞做事,不要懈怠。”
庾袞就是這樣以獨特、新奇的方式,教育了侄女庾芳,同時也教育了他所有的侄子們。他特意將所有的子侄都叫到堂上來,當面聆聽他對庾芳的一番教誨,就是為了要讓他們同時受到教育。
當然,庾袞教育後輩的說服力,不僅僅是來自於他的言論,更重要的是來自於他自身的行為。庾袞雖身處貧困,卻時時都沒有忘記注意修身養性。朝廷屢次徵召他出來做官,他潔身自好,未肯答應,始終保持自己的崇高節操。
在平時,如果他自己有了過失,也從不姑息。有一次他喝酒喝醉了,事後十分後悔,便特地到父親的墳前,自己責打自己三十戒板,以示懲戒!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
(《晉書•庾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