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探微:大「義」諸葛亮

夏風


【正見網2016年06月16日】

“三國”中一般會認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以智聞名於天下。很少人提到他的“義”。

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老師司馬徽早已知諸葛亮的結局。《三國演義》中提到“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其實諸葛亮當時也明白自己此次出山的結局,只是一因受朋友徐庶之託,二因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所以明知此次不會成功,也毅然出山。此次出山,諸葛亮真的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捨生取義的大舉。

其次,我們都知道三國中有“誤失街亭”一節。當時諸葛亮非常明白馬謖的為人處事,為甚麼還會答應呢?也是因為馬謖跟隨他半生,親如父子。馬謖想建功立業。這一點諸葛亮非常清楚。“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這才是諸葛亮啟用馬謖的原因,也是對馬謖的“義”。

而後,“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這裡的諸葛亮大哭也是因為對不起劉備,心中的愧,這是對劉備的“義”。

後來幾次出山失敗,都與劉禪有關。也是為了當年的劉備之託。還是一個“義”字。

諸葛亮一生為義,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馬謖的“父子”之情,…… 把個人的榮辱擱置一邊,諸葛亮才是三國的大“義”之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