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謖失街亭」看諸葛亮的大「義」



【正見網2016年06月30日】

小的時候,村裡有個老人愛講三國,從中聽到很多三國故事,特別對諸葛亮倍加推崇,既有智慧又講義氣,很是羨慕,渴望成為這樣的人。

上了中學,語文課本有一篇文章《失街亭》,講的是諸葛亮重用言過其實的馬謖守街亭,導致戰略重地街亭失守,這一次北伐曹操的戰役失敗,後來諸葛亮遵守生死狀的約定,不顧將士的求情,斬了義子馬謖。當時老師的解釋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人有失手,馬有失蹄的時候,諸葛亮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等等。可這樣的解釋總覺得牽強附會,與小時候聽的諸葛亮故事大相逕庭,大大折損了諸葛亮的形像,可自己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一天,讀了正見網《“三國”探微:大“義”諸葛亮》後,猛然間恍然大悟:諸葛亮重用馬謖,是給了馬謖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馬謖跟隨他半生,親如父子,啟用馬謖的原因,是對馬謖的“義”;斬了馬謖,諸葛亮大哭也是因為對不起劉備,心中的愧,這是對劉備的“義”。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的展現仁、義、禮、智、信的好故事中共邪黨不選,卻偏偏選編“馬謖失街亭”這一節,用意可謂險惡,就是要醜化諸葛亮,貶損諸葛亮的形像,扭曲傳統文化,變異人的思想與觀念。

作者羅貫中在題目裡就明確了本書的主題“義”,三國的較量中表現出義的內涵。桃園三結義,到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到諸葛亮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處處都在表現出義的表現與內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與細節描寫,濃重的筆墨描寫諸葛亮,真正表現出的是諸葛亮的大“義”。

諸葛亮沒有出山就知道要三分天下,雖然劉備想一統天下,但是天意如此,僅僅是個理想與目標,今生是實現不了的,但是為了酬謝劉備的三顧之恩義,義無反顧的出山幫助劉備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諸葛亮在其中表現出的軍事智慧,還是為了對劉備的“義”;蜀國建立後,諸葛亮完全可以休養生息,勸說劉備順天意而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把蜀國治理好,但是為了幫助劉備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還是在積極備戰,後來出現了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更是不顧天意,六出祁山,北伐曹操,結果每次都是因為各種原因兵敗而歸;在五丈原,夜觀天象,明知要不久於人世,仍然要依仗法術延長一紀壽命,結果天意不可違,魏延大踏步進來,滅了主燈,最終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諸葛亮病前的種種安排,表現出的料事如神的能力,並不是為了表現自己,還是為了對劉備的三顧與託孤之恩義。

《三國演義》中真正表現出的大“義”之人實際上是諸葛亮,所以中共邪黨才要極力的醜化與貶損,特別是被中共邪黨捧為中共黨文化主將的魯迅把諸葛亮的智慧醜化為“近乎妖”,對人的毒害最深。

諸葛亮的一生,是在用生命詮釋“義”的表現與內涵,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他完全可以順天意而行保全自己,但是為了酬謝劉備的知遇之恩義,也要逆天意而行去實現劉備一統天下,保護黎民蒼生的願望,所以最後操盡了心血,也實現不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義”的內涵表達的淋漓盡致。

站在黨文化的角度,黨文化的思維,人永遠也理解不了《三國演義》的真正含義。今天大陸的很多學者研究探討三國,站在黨文化的角度,研究出來的理總也不能自圓其說,反而貽笑大方。

拋棄黨文化,正本清源,方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