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慧學初探:人們應互相尊敬,莫互相鄙視(三文)

莊敬


【正見網2016年07月23日】

一、列精子高 照看井中人

齊國有個叫列精子高的賢人,齊緡王請他出山當輔政大臣,並對他言聽計從。由於列精子高成了齊王的寵臣,齊國上下都對他百般迎合,列精子高也很是志得意滿。

有一次,有人送給列精子高一套十分漂亮的衣帽:衣服是用熟絹做的,而帽子是白絹做的。列精子高很高興,第二天一大早,就穿戴起這套新衣帽,在堂下特意撩起衣服走來走去,還問自己的侍從:“我的這套衣服還不錯吧?”

侍從們都異口同聲地稱讚道:“我們還沒見過比先生更英俊瀟酒的人。”

列精子高聽到讚美,十分高興,於是就走到井邊,去照看一下井中人的形像:天啊!這哪是什麼英俊瀟洒的樣子,分明是一個醜陋的男人啊!

呆了一會兒,列精子高望著自己倒影在井中的“光輝形像”,感慨萬分地說道:“侍從們為了討好我,就這樣地不惜歪曲事實,來迎合我!更何況是對於我們的齊王呢?這些日子以來,我太糊塗了!”

(源自《恃君覽•達郁》)

【解析】
一般人都喜歡別人迎合、稱讚自己。人們對自己有哪些方面的優點、長處,都知道得很清楚,唯獨不明白自己的缺點。位高權重的人尤其這樣。就連列精子高這樣的賢人,都會在別人的迎合下,有些飄飄然了,更何況那些只知道醉生夢死的庸人!好在井水照醒了他,使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短處。

人都喜歡鏡子能照出自已的優點,卻厭惡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特別當他們身居高位的時候。如果這樣下去的話,那他們距離危險也就不遠了!生活中這樣的鏡子,處處都有,只是看我們自己接受還是拒絕它罷了。

冷靜的照鏡子,就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鏡”與“靜”是同音字,照鏡時,必須保持冷靜!

法國的雨果有言:“被別人撕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撕下面具,卻是一種勝利。”特萊斯說:“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所以,列精子高,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獵人丟弓不找,卻很快樂!

楚國有個獵人,上山打獵,回來時,發現弓丟了。但是他並不回去尋找。

同行的人很奇怪:“你怎麼一點都不著急,如果不早一點兒,晚了再去找,就會被別人拾去的。”

那個獵人笑了笑,悠然地說:“怕什麼,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反正會被楚人拾到,又何必去尋找呢?”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後,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楚’字,就更合適了!”

老子聽到這件事和孔子的評論後,搖頭嘆息道:“孔子還是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啊!依我看,再去掉那個‘人’字,就更好了!”

(源自《孟春紀•貴公》)

【解析】
像老子這樣的人,可以說是達到了最高境界了。天地是多麼的偉大,他養育人民,卻不要他們來貢獻自己,成就萬物卻不占為已有,萬物都承受他的恩澤,得到他的好處。

然而,卻沒有誰知道這些恩賜從哪裡來。天下並不是某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萬事萬物都在同一片天地之中,在因果循環中不斷更替,因而無法說清這是你的,那是我的。從天地至公的觀點來看,確實如此。不管這個人在世時是轟轟烈烈,還是默默無聞,但他最後還是要回到自然的天地之中。

現實生活中來去匆匆的人們,為了名利,不顧辛勞,不擇手段,在短短的幾十年裡,為名所累,為利所惑,有著無數的迷惑和茫然。如果從天地至公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又是何苦?由此看來,像那個丟弓的獵人那樣,樂知天命,不也生活得很快樂嗎?

思想境界高,就一定會快樂。

三、人們應互相尊敬,莫互相鄙視

鄭國有個叫圃澤的地方,住有很多賢人。而在東裡那個地方,卻有很多才子。

圃澤地方有一個學者叫伯豐子,有一次他路過東裡,被正在講學的鄧析看見,便回頭對自己的學生們說:“我要戲弄一番那個來者(指伯豐子),看他有什麼反應。”鄧析的學生們都說:“我們都想見識一下老師的學問。”

鄧析帶著學生,來到伯豐子面前,對他說:“你知道養育和被別人養育的道理嗎?被別人養活卻不知道自己養活自己,像這種人是跟豬狗沒有什麼區別的;養育別的動物,使其為我所用,這才是人的能力。你們自己不能養活自己,卻四處遊說,這是不算什麼本領的。你們這幫人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又能遊手好閒,正是有當政者資助的緣故。這又跟豬狗有什麼不同呢?”

伯豐子沒有理睬鄧析的嘲辱,有一個跟隨伯豐子的門徒,走上前來,面對鄧析的話,回答道:“你可曾聽說過,在齊、魯這兩個國家裡,有不少賢人,有的人擅長土木建築,有的人善於製作五金皮革,有的善於演奏各種樂器,有的善於讀書、作文、計算,有的人會指揮軍隊作戰,有的人能和天地鬼神打交道。各種各樣的人才,都很豐富,但缺乏人來使喚和安排他們,使喚者不一定有什麼一技之長,但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卻受他的使喚。你剛才所說的當政者,就是接受我們教諭和指揮的。我們通過教育國家當政的人,來為天下人謀取自己的衣食,你卻認為是國家當政者對我們的恩惠,把我們罵作豬狗,你還有良心?”

鄧析瞪目結舌,灰溜溜地帶著自己的學生回去了。

(源自《列子•技藝篇》)

【解析】
鄧析和伯豐子的門徒所爭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看待和評價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問題。在鄧析看來,伯豐子他們不從事農業生產,只憑著自己的一張嘴四處遊說,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這是不勞而獲。但在伯豐子的門徒看來,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就是教育從政者,使從政者知道應該如何去安排那些能工巧匠,這就是他們的功勞。這個問題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許多人總是抱怨別人過得如何的瀟洒,而自已是如何的勞苦功高。試想如果每個人都去從事工農業一線生產,那麼政治機構又誰來管理呢?社會分工不同,所以工作方式也有區別,大可不必強求人人都干同一種工作。我們要互相尊重,並互相尊重別人的工作和職業,切莫互相鄙視。這樣,大家都愉快。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