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3月05日】
(東漢)順帝駕崩後,他紉兩歲的太子接位,奶腥味兒還沒退,懂得什麼呢?只好由母親梁太后和大將軍梁冀掌權,一個前台,一個幕後,唱起雙簧戲來。
梁太后下詔,要求全國各地推薦“賢良方正”,請那些有識之士對朝廷的政事,發表看法。
皇甫規是位剛直的臣子,不怕權勢,趁這次上書的機會,當面抨擊梁冀一家人,指出如今的天下不太平,是奸臣掌權造成的,並且警告說:“皇帝是船,百姓是水,大臣們呢,是水手。梁大將軍(梁冀,是個大奸佞)就是掌舵師傅。如果大伙兒同心協力一起劃,渡過河去,當然是幸福,皆大歡喜。要是鬆勁,各劃各的,掌舵師傅不看方向,恐怕會一起翻進水裡!”
這一番堂堂正正的道理,觸怒了梁冀,於是把皇甫規壓在最低等,僅僅給他一個郎中,讓他在宮廷裡侍候人。皇甫規心高氣傲,不願受委屈,就託病回家了。州郡裡的官僚,受梁冀指使,找岔子,挑毛病,不斷迫害,皇甫規呆在家裡,十幾年不敢出門。
第二年春天,未滿三歲的小皇帝病死了,歷史上稱作沖帝。“沖”是“衝動”,小孩子的意思。太尉李固,勸梁冀挑選精明能幹的清河王劉蒜接位。梁冀害怕劉蒜將來會整治自己,便找到八歲的劉纘(讀纂),歷史上稱作質帝。
梁冀這回可沒看準,哪知質帝是個極聰明的孩子呢!每天早晨接受朝見,質帝坐在龍床上,看到大將軍,身上就打寒顫,冷冷地瞟著他,嘀咕道:“這是個跋扈將軍呢!”梁冀聽到了,十分憎恨。
有一天,他叫太監在湯餅裡放上毒藥,端給皇帝。正當六月天氣,皇帝汗流如雨,端起就吃,一會兒,感到口渴腹痛,連忙派人去找太尉李固。李固剛到,皇帝還能說話,正向梁冀懇求:“我肚子悶脹,救救我,給碗水喝吧!”梁冀不讓喝:“喝水會嘔吐,不好!”李固眼睜睜地看著這孩子倒在地上直打滾,很快死了。
李固趴在皇帝的屍體上,嚎啕大哭,他知道其中有鬼,要追查太醫,梁冀很緊張,千方百計加以阻撓,從此又恨透了李固。
大臣們經過商議,一致要求請清河王劉蒜繼位。梁冀還是不同意。宦官曹騰,挨過劉蒜的指責,便慫恿大將軍說:“清河王性格果斷,如果上台,你怕沒得好日子過吧!不如把太后喜歡的劉志,扶起來,富貴也就長久了。”
第二天,在朝堂上再次商討。大將軍粱冀氣勢洶洶,不許別人插嘴,說:“這事我說了算,不必再羅嗦了!”大臣們又調轉口風:“我們聽大將軍的。”只有李固和杜喬,堅持原議,還想爭辯,梁冀厲聲宣布:“休會!”隨即請太后下令,把李固的太尉職務,也撤掉了。
劉志做了皇帝,當年十五歲,歷史上稱為(東漢)桓帝。自然,天下還是梁家人的。滿朝文武官員,自從李固去職罷官後,莫不垂頭喪氣,膽戰心驚,看梁冀的臉色行事。杜喬接替太尉職位,正氣凜然,絕不隨和,梁冀倒也畏懼幾分。
天下士民,把杜喬看成朝廷的希望。梁冀容他不得,不久,想了個法子,把杜喬整垮了。接著,頗有才幹的劉蒜,也被迫自殺。梁冀才算安心。
過了些日子,梁冀心想,整人要到底,留著活口可不行,也許會死灰復燃呢?他暗中叫人誣陷正在家中閒住的李固和杜喬,說他倆勾結劉蒜的同夥,共同謀叛,逮捕入獄。這麼一來,引起國人的公憤,事情鬧大了。
渤海人王調,是李固的學生,他頭戴長枷,手套鎖鏈,趕到京城,向朝廷上書,為老師喊冤。河內人趙承,聯合好幾十人,扛著斧頭,找皇帝告狀。梁太后只得下詔,把李、杜二人放出監獄。洛陽城裡,人山人海,到處高呼“萬歲”,歡迎這個決定。
梁冀很驚惶,他沒料到李固的威信這樣高,如果讓他活著,豈不是自己的大對頭嗎?於是堅決要法庭判他謀反罪。大將軍長史吳祜,是梁冀的助手,不同意這種做法,對起草罪狀的馬融說:“李固的材料是你寫的,他若被屈而死,你有什麼臉面去見天下百姓?”當時,梁冀在座,氣呼呼地走了,吳祜也拂袖而出。
李固關在獄裡,給司徒胡廣和司空趙戒,寫了一封信,指責他們當初同意扶立劉蒜,後來又受梁冀的威脅而改變主意,害了國家和朝廷。信裡說:“梁家人很糊塗,你們又阿諛附和,好的說成壞的,對的說成錯的,漢家天下從此衰敗了。你們看著國家沉淪,不去匡扶,後人會指責你們的。我要死了,死得有意義,決不遺恨!”
胡廣和趙戒看了書信,流淚長嘆,無比慚愧,卻也沒什麼行動。李固不久,便死在監獄中了。
梁冀又派人威脅杜喬:“你要知趣,早點下決心,妻子兒女是可以保全的。”但杜喬決不自殺。
第二天,梁冀的騎士,到他門外探聽,屋裡沒有哭聲,知道杜喬還活著。梁冀便假借太后的詔令,把杜喬抓進監牢,杜喬最後也死在獄中了。
李固和杜喬的屍體,被陳列在城北的大街上示眾,旁邊插著警告牌:“誰敢哭泣弔唁,用重刑懲罰。”不信邪的人,到處都有,嚇唬也沒用。汝南的年輕人郭亮,是李固的弟子,左手拿著狀紙,右肩扛著斧頭,到京城喊冤,要求收殮;他又聯合南陽人董班,守在屍體旁邊,哀哀痛哭,日夜不停。夏門亭的官長,看得不耐煩,呵叱他們:“哪兒來的這號書呆子,觸犯禁令,想找死嗎?”
郭亮厲聲叫道:“正氣把天地也激動了,誰還顧惜性命!用死來威脅嗎?不怕!”太后聽到這個情況,把他們都赦免了。
陳留人楊匡,曾是杜喬的部屬,晝夜兼程,一面走,一面哭,到了洛陽,戴著深紅色的舊頭巾,裝扮成夏門亭的小吏卒,守護屍體,一連十二天。官府把他逮捕,太后也下令放了。於是楊匡向朝廷上書,要求收殮李固和杜喬的遺體,得到太后允許,才把兩人的屍骨送回各人的祖墳。安葬好了,又和郭亮、董班,一起守喪。後來他們都歸隱鄉下,終生沒有出來做官。
梁冀懷恨吳祐,又不放心,把他調出大將軍府,跟河間王當丞相。吳祐看透了社會世情,辭職不干,回老家去了。
李固和杜喬,是當時知識界的領袖人物。尤其是李固,父親李郃,是朝廷大臣,他自然是有名的公子,為了拜師求學,竟改換姓名,趕著馱書的馬,不遠千裡,到處走訪名師,請求指點。到了壯年,學問無所不通,成為當時的大學者。後來又到太學學習,每次回家看望雙親,都從後門悄悄進去,免得驚動鄰裡親朋。多年的同學,也不曉得他就是李郃的公子。
李固和杜喬反對梁冀,試圖挽救東漢王朝的衰敗,結果雙雙被害。這是外戚專權集團,給予士大夫知識階層的沉重打擊。世人為他們哀悼傷心,把他倆合稱為東漢第一代的“李、杜”。
(事據《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