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包公立家訓和制止土特產賂賄

曾敬賢


【正見網2017年04月06日】

北宋時期的包拯,一生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鐵面無私,被後世奉為師表。他在晚年,曾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立下了一條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入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這就是說:後代子孫若是做官,一定要清明廉正,決不允許貪贓枉法,傷天害理,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後不得葬入祖墳。

包拯是這樣詔示後代的,他的一生,更是這樣嚴格自律。

宋仁宗慶曆九年,包拯被朝廷任命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有一天,來了七八位老先生,要拜見包拯。包拯熱情地招待他們。閒談中,大家說起了端州名產端硯。這時,一位名字叫徐樂天的老秀才,氣呼呼地“哼”了一聲說:“幸虧這種名產還不多!”包拯聽到了徐樂天的話,覺得他是話裡有話,便暗記在心。

過了幾天,包拯專門來到徐樂天家裡,去拜訪他。包拯問徐樂天:“那天談起端硯,老先生神態有異,莫非有難言之隱?”(包拯細心察隱,是真正反腐的有心人!)

徐樂天直言相告:“大約是從唐代開元天寶時開始,端州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8塊端硯。大宋開國之後,也仍然按老規矩進貢。可是,就在幾年前,進貢數突然增加了4倍,老百姓負擔不起,苦不堪言。”

包拯聽到這裡,心生疑慮,前幾天剛查閱過進貢的卷案,分明是寫著8塊端硯,徐樂天怎麼說增加了4倍呢?

徐樂天見包拯半信半疑,馬上解釋說:“進貢的硯台一直是8塊,確實沒有增加過。但其餘的端硯,卻全被州裡的官員們,拿去送禮了。”

包拯如夢方醒,難怪前天他說這種特產還不多,特產越多老百姓就越苦。

包拯回到衙裡,立即把經辦貢硯的官吏,找來盤問,結果與徐樂天講的一絲不差。包拯隨即出了個告示,規定:“官吏貪污的貢硯,一律交回州府,現存州庫的貢硯,作為今後數年進貢之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取用。”自此,端州官紳貪污端硯的陋習,才被革除了。

包拯在端州做了一年知州,深得民心,成績卓著,被朝廷提升為御史。離開端州時,州府的官吏和鄉紳,沒有一個人敢給他送禮。

臨走那天,僕人包興說:“適才在接官亭,替你收了一件徐樂天送來的禮物,望大人不要怪罪我。”包拯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塊端硯,還有一封信。信中除讚揚包拯的政績外,說這塊端硯是他祖傳的,請包拯一定收下。

包拯看後,嘆了一口氣說:“我好不容易,花了一年的工夫,把端州官紳貪污硯台的陋規,革除了。現在又接受他人的端硯,帶進京城,這豈不叫人笑話?”他一氣之下,就把端硯,拋到河裡去了。

就這樣,包拯雖在端州當了一年的父母官,卻沒帶走一件端州的名產——端硯。

包公立家訓和制止土特產賂賄,這兩件大事,都辦得很成功。這只是他一生廉潔,執法嚴峻,鐵面無私的一個小側面。

(事據清代《淵鑒內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