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堂醫案醫話:汗管瘤治驗一則

明心堂


【正見網2017年05月22日】

周**,女,64歲,首診:2016年8月4日

患者自訴:面部尤其眼周下眼瞼,眉間,鼻翼周圍皮膚起半透明小疙瘩伴瘙癢一年余,近日加重。

現病史:去年夏天開始,就發現最開始在眉間和眼周開始起類似膚色的半透明狀丘疹,單個不融合成片,汗出後加重,日曬後明顯,以為就是日曬引起的普通過敏性疾病,到了秋天似乎有所減輕,所以並未引起重視。今年夏季炎熱,疙瘩明顯增大增多,還是在日曬、汗出後加重,伴有瘙癢。自行購買塗抹一些外用藥物無效,來診。

診斷:汗管瘤

分析:

從西醫角度: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為皮膚附屬器的良性腫物,是小汗腺末端導管分化的一種良性瘤,治療以電解、雷射等硬性外科治療辦法為主,不主張內服藥物治療。雖然外治療法能維持5年左右的療效,但並不能改變患者皮膚局部的病理結構,結局就是復發。

從中醫角度看:患者64歲,發病較重一年,因夏季日曬、汗出而加重,皮損形態膚色一致似乎透明、水泡樣,其壁之薄感覺如同一觸即破,但質地堅實。分析病因,當屬皮膚局部濕邪為主,暑熱、風邪為輔而引發。究其原因,內裡臓腑功能失調,加之外界暑季高溫,皮膚汗出增多,行路勞役,汗出當風,邪閉阻玄府(毛孔),使肌膚腠理之間,內不得疏泄,外不能透達,風、濕、熱邪蘊積日久,遂成此疾。

治則:清熱燥濕,養血祛風止癢,
軟堅散結,清透皮膚之邪。

處方:消風散(《外科正宗》)加減
蒼朮15克 川木通10克 苦參15克 知母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當歸尾15克 牛蒡子15克
蟬蛻10克 石膏30克 甘草10克 生地20克
亞麻仁15克(搗) 白花蛇舌草20克 白茅根20克
坤草15克 連翹15克 丹皮15克 地骨皮15克
僵蠶10克 蛇蛻5克

外治:用馬齒莧搗碎如泥,每晚外敷。這是患者自用的方法,她認為止癢效果很好。

醫囑:忌服辛辣刺激食物、魚腥海鮮、雞鴨鵝羊肉、雞蛋、生薑、大蔥、大蒜等發物。

二診:8月13日,皮損明顯消退,眉間皮損幾乎消失無蹤,眼周皮損明顯見小,鼻翼處幾個較大皮損變化不大。

處置:上法投石問路初見成效,原方繼進5劑,外用法如前。

三診:8月20日,患者眉間、眼周皮損幾乎消失不見,只有鼻翼周圍的幾個皮損略突起與皮面,患者很高興,要求再服5劑鞏固治療,外用同前。

處置:首診方不變,原方5劑,外用同前。

囑咐:一定嚴格忌口,如果日後再犯,隨診。

按:此例病症的治療,系根據傳統中醫的病因分析,辨證選用了消風散。消風散有很多種版本,恩師韓老爺子慣用《外科正宗》裡記載的這個版本,功能養血祛風,清熱燥濕,主治風濕侵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雲片斑點,乍有乍無,抓破後,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者。現代中醫常用此方治療濕疹和蕁麻疹,療效確切。余用此方加用了韓老師習用的白花蛇舌草配白茅根給濕熱之邪以出路;連翹、坤草、丹皮、地骨皮加強消風散清血分熱邪的能力;白僵蠶配蟬蛻和蛇蛻祛風止癢,清透皮膚腠理之邪;而且這三味藥是韓老師和其他一些皮膚科醫家治療頑固性皮損的一個經典配伍(比如有的醫家用來治療外陰白斑,有的用來治療皮膚腫瘤)。蟬蛻和蛇蛻取類比象,可褪去皮膚之舊物敗物,除舊而生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馬齒莧俺以前外用於丹毒療效很好(具體用法:馬齒莧洗淨加適量紅糖,搗爛如泥,外敷局部),這次患者用於本病亦收到良效,此藥治療皮膚科疾病潛力巨大,應該繼續發掘和總結。

總而言之,現代醫學認為的皮膚良性腫瘤,能在三週臨床治療痊癒是俺沒想到的,雖屬個例,十分珍貴,實在是值得揣摩研究。而且這個病例的診療過程,使俺開闊了治療這類皮膚疾病的思路和眼界,更增強了自己對中醫藥治療疾病的信心。

心得一:在沒在有特殊治療方劑參考的前提下,依靠辨證論治,選取方劑。
心得二:守方很重要。首診內服方起效後,一直守方15劑,沒有增減藥味。
心得三:辨證論治,辯病選方,誠為中醫家之大寶。
心得四:不要局限於西醫對疾病的認識,要用傳統中醫的理論來辨病因、論治療、選方劑。
心得五:可以參考現代藥理,辨病基礎上靈活增加藥物,最好是加用有針對性的藥對,解決主方不能解決的問題或某方面的不足。
心得六:外用藥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皮膚科疾病,內服加外治,療效更好更快更強。

個人目前之管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各位斧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