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一:有趣的上古三代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正見網2017年06月13日】

歷史

天命循回,夏朝在歷史的舞台上演了四百多年,該落幕的時候,最後的君王夏桀登台「乃忘其身」, 不守天道,享樂暴虐之下,商朝「順天應人」來取而代之了。

商朝,也稱殷商,1928年首次挖掘出大量商朝文物的地方,就被叫做殷墟。

史學家們把秦漢以前稱為上古時期,上古有三個「家天下」,商朝之後是周朝,講中國歷史文化,總是離不開它們。於是夏、商、周就如三兄弟,構成了一個專有名詞:上古三代,簡稱三代。所以商朝又叫商代。

也是天命循回,幾百年後,商朝完成祀年,將會再有一出「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上演,由周朝接棒,繼續奠定和制度化演繹敬天法祖之道統、禮樂天下之文化。只為天理──「成住壞滅」在上概莫能外。於是兄終弟及,協力而行。

上古三代這個專有名詞裡,「商」站在中間,看看前面,看看後面,發現它和鄰居們的基本情節很相像,好像都在從自己的角度演繹同一個歷史命題,給後人留下各自的歷史參照和教訓。

夏有夏桀,商有紂王,周有幽王,都因悖逆天命,廢弛祭祀,耽於酒色而誤國;夏桀有妺喜,紂王有妲己,幽王有褒姒,都傾城傾國,都是王朝終結的誘因;商王成湯被夏桀囚禁,周文王也被成湯的後人囚禁;三代的開山君王,至今都還聲隆名重,三個末世之君,也仍遐爾著聞……

還有,王族的始祖都異於常人而生。禹感薏苡而生,棄感大跡而生,殷商的祖先契,是感玄鳥而生。

很有意思的是,三個朝代,輪流在中原大地統領群雄幾百年,他們的先祖卻是老熟人。是同事也許還是朋友,世界就是那麼小。

大禹治水的時候,有兩個助手,一個叫做契,一個叫做棄。他們一起治水十三年,完成了任務立下大功。之後,大禹成了舜的助手司空,契成了司徒,棄成了司農。

大禹治水。明代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大禹繼承了舜的帝位,他的兒子繼承了大禹的宗主地位開了夏朝,而契的後人和棄的後人就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封地上。

契是「商」族的始祖,棄是「周」的始祖。封地不同,他們的發祥地也不同,「商」在夏的東邊,周在遙遠的陝西。大禹的後代稱王的夏朝,他們只擁有自己那片土地,成為商國或周國。

商和夏朝比肩而行了四百多年,夏朝家天下,它也家天下;夏朝14世而終,它14世而成為中原盟主。不獨商,周也一樣,往前追溯,也是獨立於夏、商又同存於夏商的。

三兄弟仍是同事,但是工作任務不一樣了,於是他們遵循天命的鋪排,合作形式變成了輪流坐莊,各自「王天下」幾百年,管理中原大地上數以千計的諸侯國,稱作夏朝、商朝、周朝。

在不同的時代裡,他們在同一個舞台上出演,演繹同一個主題:天命循回,禮樂天下,建德而興,敗德而亡。各展敬天尊神禮樂天下之風采。大禹在世的時候,商、周的第一代先公是大禹的助手,夏朝當道的時候,他們是夏王朝的諸侯國,夏的盟主地位難以為繼的時候,商來頂班;到商也走不下去的時候,周出馬了。

他們又聯手鋪展敬天尊神、禮樂天下的中華文化,對後世的影響至今伸手可及:祭卜文銘、彝鼎鐘鼓、易理詩書、禮樂政刑……

三代之後幾百年,孔子參加魯國的蜡祭大典,祭祀結束,學生言偃看見孔子黯然嘆氣,詢問之下,孔子說:「大道通行的時代和三代的英明君王們,我都沒有遇上,卻也嚮往啊。」

孔子眼中,三代的六位君王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攝政王周公旦,是他萬分景仰的。他們中沒有一位是不謹慎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的。先王們彰明禮樂的涵意,用此來考察人的品行,指出人的過錯,以仁厚確定法則,講求禮讓,使民眾有可循的儀軌。如果有不遵循禮法,有權勢者也會被罷黜,普通大眾也會視其為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小康社會」一詞源出於此。「小康」集體中, 「殷受夏,周受殷,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

就像歷史大戲早期的一個大片段,夏在歷史舞台上演繹的時候,商和周都在劇場裡,商在做著上場的準備動作,周在往舞台方向走來。

參考文獻:
1.《孔子家語》
2.《禮記》
3.《劉禮部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