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包公

清風


【正見網2020年08月30日】

包公一般指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人們一提到包公,就想到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這些優秀的品質,中華歷史出現這樣一個角色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詮釋這些東西,包公就是這些品質的化身,這些品質又是和宇宙「真善忍」特性直接同化的,所以包公才能夠被戲曲,評書,小說等各類的藝術形式演繹千年。要「演」這樣的角色一般根基的人是不行的,他的來歷也是不凡的,也可以講包公是一個大根器之人,同時也是有一定的功能的。包公在破案方面很有一套,用現在的話講是「神探」,其實很多時候是用功能在做,不單是他,古代的一些名探都是如此,當然功能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上來就知道整個案子是怎麼回事是不行的,那就破了常人社會的謎,也就不允許。戲曲作品裡有《探陰山》,說包公為了破案子去了陰間,做了什麼什麼,他還有一些其他的神跡和法器,那是完全真實的,當然在具體藝術形式上有一定的渲染和虛構。

包公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為歷代的為官者提供了榜樣,這背後的深層原因就是敬神信神,他每天也要打坐 、淨心、調息,在他的層次他非常清楚做了不好的事情會損德,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事情的因緣關係,所以這些對他來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中共邪黨在搞所謂的廉政教育時有時也把包公搬出來,卻不忘記強調包公的所謂「歷史局限性」, 其實包公沒有什麼歷史局限性,真正的為官在任何時候就是應該那樣的,是神定的。被無神論洗腦的中共官員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包公並身體力行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