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缺失

如初


【正見網2021年04月29日】

科技在發展,物質在豐富,但是很多傳統美德似乎卻被人們漸漸遺忘。以前的人們總會記得知恩圖報,但現在的人們似乎越來越缺乏感恩之心。

都說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現在的老人莫說享受子女的孝順,反而是要面對著太多的苛責。在現在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幫著帶孩子,做免費的保姆還費力不討好,追求自己的愛好自由反而成了錯誤。好多人忙碌了一輩子,好不容易退了休,卻比上班更辛苦,工資要補貼進去一半,時間也不自由,完全沒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上班時候就盼著退休了能追求自己的愛好,誰知退休了自己的愛好卻只有等到伺候好孫輩後才能擠出點時間去完成。但現在兩孩家庭居多,父母朝九晚五,小孩就丟給老人,一天的時間都被帶娃和家務填滿,有時連生病了也無法「請假」休息,更不容易的是在如此不計回報的辛苦付出中,得不到感恩與尊重,連獲得感也很少。女兒、兒子都缺乏感恩之心,更別說女婿、兒媳了,只會責怪老人做得這不好那不行,完全記不得老人艱辛的付出。

很多家庭的婆媳矛盾大多源於帶孩子,老人帶也不是、不帶也不是,帶的過程難免會融入自己的經驗,就會被嫌棄與責怪,不帶的話更要被怨恨說心腸硬不幫忙。有的老人要是沒出錢也不出力就要受到子女的冷眼,甚至威脅不給養老。父母的責任不是撫養子女成人就可以了嗎?什麼時候變得撫養孫輩也成為責任了?那些苛責大於感恩的子女都忘記了,在老人幫帶小孩這件事上,能幫、願幫是情分,不能、不願是本分,這可不是他們的責任與義務。如果請個保姆來帶小孩做家務,不光要花錢,恐怕還不能經常挑刺,為甚麼面對父母時連基本的感恩都忘記了呢?無非是仗著老人對子女無私的愛罷了。

人們感恩之心的缺乏不光體現在家庭裡,還表現在社會中。例如當一個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第一反應不再是記得去感恩那個幫助他的人,而是自以為是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人緣好、人格魅力強、特別優秀,所以別人才會幫助自己。相反,當自己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或遭受一丁點挫折時,就開始怨天尤人,抱怨社會與命運的不公,也不會去反思是否因為自己的原因才導致了當前的困難。這類人不是個例,而是比比皆是,他們習慣了舒適、習慣了不勞而獲,所以就會對他人的付出視而不見,也把自己的獲得當作理所應當。他們不太有同理心、不太會為別人著想、不太懂得換位思考。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這類人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是針對育兒矛盾、家庭瑣事,還是工作壓力、社會關係,他們都在強調自己是對的,都想讓萬事萬物按著自己的想法去發展。這種認為自己不可侵犯的潛意識導致他們有著過強的自尊心,表現為別人不能說自己的缺點(但是自己可以說別人),一說就生氣。由於不會反思自己的問題所以也不會看到自己錯誤,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推責與抱怨。有趣的是,他們對事對人還有著明顯的「雙標」特徵。

認識的一位女性,她要求自己的老公對自己的父母畢恭畢敬、孝順有加,但她卻對老公的父母毫不尊重、十分冷漠。以前有一位同事,做事懶散拖延,當大家都在忙的時候他就在玩手機、混事,別人忙得不可開交時他也不會主動幫忙,後來當自己事全部積累到一起時,別人也沒有去幫忙,他就開始抱怨不停。還有一位家長,一邊說著幼兒園裡的某個小孩多麼討厭、多麼沒有家教,一邊又教著自己的孩子要變凶一點、要會打架。由此看來,他們為人處世的標準可以瞬息萬變,前後矛盾,但卻有不變的一條宗旨:一切以維護自己的自我與利益為主。

聖人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人都會老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當前的老人們或許不再需要子女們像以前一樣躬親孝順,但是心懷感恩,對老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責卻是必要的。雖然現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寶貝,但是愛護孩子不等於對小孩一味的保護,不讓小孩遭受挫折教育、不讓其吃虧只會形成孩子更強的自我,當大家都過於強調自我時,集體的矛盾就會增多,人與人之間也會成為近敵。而當下很多人因為忘記了這些傳統的文化禮儀,丟失了感恩之心,忽視他人的付出與痛苦,過於自私、自我,一味索取、不知回報,才會在家庭中、在社會上矛盾重重,覺得諸事不順,其實是自己的心態出了問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大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