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二十年徵稿】從春秋時期的戰爭禮儀談起

慧文


【正見網2022年01月21日】

【編者注】在「正見網二十年徵稿」啟事發表後,我們收到了大量的投稿。在此衷心感謝同修們的鼎力支持。鑒於截止日期是2021年12月31日,我們選在5月13日--師父的華誕暨世界法輪大法日這一天,開始陸陸續續發表已收到的投稿。如今我們已跨入2022年,走在向法正人間過渡的征程上,讓我們一起共同精進,攜手救度眾生,不負師父救度我們的苦心。

******   ******   ****** 

世間的「征伐」有多種形式,戰爭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種。人們一般所認為的戰爭,就是要在戰場上不擇手段,多殺敵人,贏得勝利。然而,在春秋時代早期的戰爭中,以道德禮義為先,把勝負放在其次。當時參戰的士兵都是貴族出身,打仗更象是一場體育競賽,言辭溫文爾雅,舉止彬彬有禮。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春秋時期戰爭禮儀繁多,下面列舉的只是一部份,出自於古書《左傳》和《司馬法》。

第一,兩國開戰之前,國君要派使者請戰,一國請戰,另一國應答,言辭謙和恭敬;第二,不伐喪。兩國打仗,聽說對方國君去世,停戰、撤兵,不趁人之危。同理,當敵國遭受災荒時,也不會趁機攻打它。第三,不重【chóng】傷,不擒二毛。重,是重複的意思,敵方士兵受傷,就讓他回營療傷,不會第二次攻擊他。二毛,就是頭髮花白的人。如果敵方士兵年齡大了,就不能抓他當俘虜。第四,不以險要的地勢來取勝。第五,不鼓不成列。敲鼓,表示進攻。敵軍沒有擺好隊形,不能進攻敵軍。第六,戰勝國將軍進入戰敗國,戰敗國君臣向戰勝國實施投降禮,戰勝國的將軍對待戰敗國君臣彬彬有禮,不燒殺搶掠,不吞併土地。第七,在戰場上,不殺敵國的君子,不殺敵國的忠義之士。第八,在戰場上,追逐逃走的敵人不能超過一百步。第九,俘虜敵國國君時,捧著酒和玉璧,跪地行君臣之禮,言辭彬彬有禮。

晉國和楚國交戰,晉國士兵戰敗逃跑,戰車陷在坑裡,馬拉不動了。楚國士兵教晉國士兵撤掉車前的橫木,晉國士兵照做,但車剛走了幾步,又不動了,楚國士兵又教晉國士兵拔掉車上的大旗,再扔掉車轅上的橫木,車子終於能走了。晉國士兵回頭解嘲道:「我們不象你們大國(楚國)有這麼豐富的逃跑經驗。」現代學者研究古代戰爭禮儀,常常引用《左傳》中記載的這段歷史,這趣味橫生的一幕成為春秋時期「君子之戰」、「貴族之戰」的典範。

到了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這些禮儀就逐漸被破壞了,在戰爭中,偷襲、詭詐、謀略、殺戮、吞併占了上風。一些學者認為《孫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已經是道德的墮落了。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打破原來爵位世襲制度,建立二十級爵位,獎勵戰場殺人,殺一個人能得到初級爵位,殺人越多,爵位就越高。秦國大將白起把已經投降的趙國士兵四十萬人,全部活埋。隨著人類道德快速的下滑,人的業力越來越大,戰爭也越來越血腥,越來越不擇手段,成為神給人類消去大罪業的方式,但傳統文化中始終有「窮寇莫追」的說法。

佛家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道家講:「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儒家講:「上天有好生之德」,儒釋道三教在不同角度上教人敬畏生命,春秋時期的戰爭禮儀最大限度地抑制著殺戮,而中共邪黨黨魁曾叫囂:「中國人死了三億,還有三億。」邪黨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不斷公開殺人,讓民眾在恐懼和麻木中越來越漠視生命,無神論、進化論否定了神的存在,也否定了神對人的教誨,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什麼都敢幹,道德底線被不斷拉低。在中國大陸,小到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大到全國政法委、公檢法司、軍隊、武警醫院及九百多家器官移植醫院聯手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以牟取暴利,無不反映出中共邪黨對生命的極度漠視和摧殘。

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善」象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共邪黨的「惡」,只有復興傳統文化,恢復人對神的信仰,從內心深處摒棄邪黨灌輸的一切思想毒素,中國人才能回歸美好安寧的生活。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