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2月06日】
唐朝詩人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或許是經歷所致,他的詩詞透著一絲悲涼,而這首《尋張逸人山居》更透露出自己要隱居的意向。全詩二十四個字:「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此句寫「張逸人山居」的險要。只有鳥可以通過,雖然有些誇張卻也並非杜撰。「空山」道出此山的荒涼,或許是光禿禿的吧。詩人所描繪的那種山,其實是一種人跡罕至、荒涼的樣子。
「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此句寫有山澗水從山上流下,裡面有桃花的花瓣,從而推斷在山上應該在某個地方有桃樹。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隱士們的嚮往之地,詩人有隱居的想法,自然會想到了那美麗的桃花源。這裡也與前面的「空山」形成對比,詩人想像在荒涼山脈的背後,是別有洞天,如桃花源般美好的世外桃源。
題目用了一個「尋」,而在詩中並未寫「山居」的樣子,說明詩人並未尋到,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能力到達那裡。因為那裡「危石才通鳥道」,不是普通人可以到達的。或許只有一些有神通的人才可以到達的。為甚麼隱士要選擇這種荒涼之地,就是避免外人找到,打擾到他們。
在我們眼裡的荒涼,在另一面看或許是非常富麗堂皇的。很多人認為隱士就是選擇最苦的地方,其實不是。就像是詩人眼裡的桃花源,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到或者接觸到的。因為那裡是美好的,山好、水好,生命的境界更高,都是善良沒有貪念的。普通人帶著貪念、惡念是看不到那種美好的地方的,因為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
詩人嚮往美好,卻被世俗所累,放不下執念,所以根本就到不了那裡。看上去是山勢險要,其實當你放下貪念後,或許就有機緣讓你去那裡的。
桃花源的美好,不是世俗之人可以享受的;仙界的美好,也要人放下名利才可以一窺之。人們嚮往幸福,其實真正的幸福卻是放下貪念,放下執念,達到了標準才可以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