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感悟

德音


【正見網2023年04月30日】

近日學習《洪吟•道中》:「心不在焉 與世無爭 視而不見 不迷不惑 聽而不聞 難亂其心 食而不味 口斷執著 做而不求 常居道中 靜而不思 玄妙可見」,體會到一種沒有分別的境界。不為皮相所惑,不為表面的差異所惑,不為這個世間的任何表象所惑。

這也讓我想起《道德經》中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第二章)(白話翻譯:當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認為這件事是美好的話,那麼它醜惡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了。當天下人都認為這件事是善事的時候,那麼它不善的一面就會展現出來。)

惡的由來就是因為去區分美醜善惡等概念。想想,有了美醜之分,人為的製造了優缺點,美的受追捧,變得傲慢自負,不美的受冷落,變得自卑畏縮。整個社會把時間浪費在追逐外表美上,而忽略了心靈美,這不是惡的產生嗎?人間區分的善惡,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惡。人間評判人的立場都是很主觀的,很難脫離自我利益的影響,就像察覺制選拔人才,選出來的都是各大家族的人。其他的富貴貧賤也如是。所以這些概念名相使人越來越分裂。

師父講:「為情者自尋煩惱」(《做人》)。我們本來清淨自在,所有的分別都是自尋煩惱。所以,察覺自己和他人的起心動念,對什麼事物動心,代表這裡有一個觀念。

比如一個人走在街上覺得孤單,這就是一個觀念,為什麼一個人會覺得孤單?內心平靜充實就沒有孤單的概念。內心空洞的人才害怕一個人的時候。

比如我爸把我和同齡人比較,人家的孩子都很大了。這又是自尋煩惱。人到了年齡必須結婚生子,這也是觀念。緣分不到,不可強求。

比如我爸埋怨別人亂放東西,這也是一個觀念。東西放在哪裡不行?

我爸每一句抱怨都包含一個觀念,我說他是自尋煩惱的天才,讓他多說點,看看他有多少創意。都把他氣笑了。

當然,辯證的看問題,我們要最大限度的符合常人修煉。雖然常人的抱怨是出於觀念,但是其中也有我們要修的部分。不可以因為他有觀念而輕視他的意見,該虛心反省自己。修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發現了別人的觀念執著,更重要的是對照自己有沒有。

分別心在購物上也體現的很極端。比如買書看紙質,裝幀,排版,要求越來越多。

電子書看品牌,功能,外觀,重量,螢幕大小,解析度,背光……各種參數的需求,也是因為人們的分別心,好了追求更好。

所以現在各行各業的內卷是人們永無止境慾望的反應。人永遠不會得到滿足,永遠在追逐更大的利潤。

人如果知道自己追求的都是多餘的東西,就會本本分分過日子,沒有非分之想,就像老子說的小國寡民。

個人認識,敬請指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大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