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母親講故事:戒石銘

遼寧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3年04月16日】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羊羔在吃奶時總是前腿跪著吃奶。而烏鴉到老了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它的孩子會啄食餵它。這也是人們常講的羊有跪乳之恩,烏鴉反哺之義。很多文章也常用這兩句勸戒人要知恩圖報,不能忘恩負義。

然而現實社會中往往卻有這樣的人,吃著社會的飯,卻給王莽幹活,甚至有些公務人員還不知道自己的工資是來自百姓的「血與汗」,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同時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誰給我錢,我就給誰干。這是大陸警察在做違背道義的事,遭到指責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好像真是正人君子,知恩圖報。實則已成為當權者的家奴,而不知。

有去過日本福島縣霞城公園的朋友,可能見到過在公園的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十六個中文大字「爾俸爾䘵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天難欺」。

對此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這是中國廉政文化播揚中外,綿延古今的行政準則。在清乾隆年間飄揚過海傳入日本,敬刻玄石將其作為藩政官員的行政準則。後又譜成歌曲,命公務人員每天上班前吟唱,延續至今不輟。

這十六字是來源於宋朝趙光義所定,從此宋初到清朝中期長達七百餘年的時間裡,在中國各地的大小衙門正廳前的甬道上都立有一塊石碑,上面也有這十六個字的《戒石銘》,以此來告誡各級官員要克己奉公,廉政自律,不虐民不擾民,做一名真正對得起天地良心的父母官。

若追根溯源,十六字的出處來源於孟昶的《頒令箴》。《戒石銘》是《令箴》的核心內容,寓意深刻,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反腐箴言,正是克己奉公,民心所向。徇私枉法天理難容。

古時有些官吏很有自知之明,韋應物在《寄岑儋無錫》一詩中寫道:「身多疾思田裡,邑有沆文愧俸錢」。白居易也曾深刻反思「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拿了人民的血汗錢,自己也因為功微績薄而自責。

「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杜荀鶴 .《自敘》)

孟昶的《令箴》可以說字字璣珠,字字泣血,其中的四個典故「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寓意深刻,告誡著為官者應以德化為理,不尚刑罰,廣施仁政,才能使國家風調雨順,百害不侵,民風淳樸。其中的「政存三異」,典出《後漢書.魯恭傳》,講的是魯恭任中牟縣令時,「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教化及於蝗蟲、鳥獸和兒童,出項了三種異象,「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

反觀在中國大陸所謂反腐敗的演出中,沒有人敢把收藏在博物館的《戒石銘》搬出,警示官員。因為他們知道上天難欺,怕蒼天有眼看到他們是在給老百姓演戲,同時也害怕百姓中有愛黑色幽默的人往《戒石銘》後面加上一句,用來形容那些為非作歹營私舞弊的鳥官「爾俸爾䘵只是不足,民脂民膏轉吃轉肥,下民易虐來的便著,上天難欺他又怎知」。從歷史中也能看出《戒石銘》一旦形同虛設,這個政權也就該敲喪鐘了。

《戒石銘》時刻在提醒那些官員,你們所領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底層的百姓好欺負,但你們逃不過老天爺的制裁。

 

附《頒令箴》原文: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

  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功,軍國是資。

  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