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訣竅」,思維要「開竅」 (四):修辭有「捷徑」——人的比喻,神的現實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3年05月05日】

三.修辭有「捷徑」——人的比喻,神的現實

大家都熟悉比喻、擬人、通感等等修辭手法,本文不贅述了。我們主要是談談修煉人對「修辭」的認識,具體來說,就是突破兩個框架,世界觀上突破,寫作方法上突破。

1.修辭的意義

修辭,是一種修飾。就像我們出門前,整理一下衣服。也像入住房屋前,裝修一下房間。語言文字草擬之後,要有所雕琢。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文采的語言文字,就不會廣泛傳播。古希臘亞裡士多德也曾專門撰寫《修辭學》,論述如何讓語言生動。

我們先講個關於修辭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惠子很善於用比喻修辭來說明事情,但是,有個人嫉妒惠子,就對國君梁惠王挑唆說:「惠子這個人說話就用比喻,如果不讓他用比喻,他就啥也不是了。」

第二天,梁惠王見到惠子時就說「先生,請你在談話時候不要再用比喻了。」

惠子說:「好,那我問問您,如果有個人問你什麼東西是彈,你跟他說彈就是彈,對方會明白嗎?」

梁惠王答:「當然不會明白」

惠子說:「如果說彈的形狀象弓、竹子做弦、可以射東西,你不就明白了嗎?」

梁惠王點頭稱是。

惠子接著說:「我們說話就是要用人已經知道的東西,來說人家不明白的東西,才能讓人真正明白。」

梁惠王稱讚惠子講的好。

我們寫文章講真相也是如此。修辭在我們講清真相中,起到了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說理深刻的重要作用。因為我們講真相、揭露邪黨的許多常識性問題,大陸人很多都沒有聽說過或講了他也不懂,而修辭往往能起到「翻譯」的作用。

比如,「孫悟空是不是參與政治了?」「迫害法輪功,已經成為一些中共官員的唐僧肉(政績和獎金)」「四二五上訪就像當年的林沖走入白虎堂」等等。

我們想表達的很多的感受,比如,被邪黨迫害時身體的的痛苦、精神的痛苦,應該「物化」成一種可見和可感的東西。比如「27歲的法輪功學員彭敏,在看守所遭受所謂「放禮炮」酷刑,打手抱著彭敏的頭使勁撞牆,撞的象放禮炮一樣響。」

「打人」,一般人理解就是拳打腳踢,沒有衝擊感。而「放禮炮」的聲音就非常衝擊人的憐憫心, 「禮炮」的喜慶和打人的殘忍,形成鮮明對比,揭示出邪黨迫害的恐怖和殘忍,動人心魄。

再舉兩個揭露邪黨的例子:

例句:今天的中共正坐在火山頂上,作為黨魁的習近平被灼熱的岩漿烤得屁股發燙,坐臥不寧。

例句:有個文工團,平時你看不到它來服務,好幾年它才上台一次,每次演出要從納稅人包裡收取幾百億演出費。倘表演成功,平時很難見到的首長們都會跑上台去慰問,再用你的錢去嘉獎這些演員。特別成功的演員也會成為官員,把上面的情景再演一遍。這個文工團叫「奧運代表團」......奧運代表團就是一個文工團。平時看不到它的身影,每個演出周期要四年,只負責拿幾十個天價金牌,不負責普及十三億民眾的體質鍛鍊。它集中收費、集中演出、集中宣傳,是獻給國家的精英團隊,與普通人無關。

2. 修辭有「捷徑」——人的比喻,神的現實

修煉人運用修辭,有著「天然」的優勢。為甚麼呢?修煉人的世界觀,直接「突破」了常人寫作的思想框架。

舉例來說,我們修煉後再看到 「救度的法船」「撒甘露」「天門已開」「斬妖除魔」的文字,你還認為這只是比喻嗎?

一位同修文章談到:「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把春天表現的呼之欲出,令人叫絕。今天的文人不明白作者的思維跨度為甚麼會如此之大?

其實,從我們修煉人的認識來看,並不奇怪。如果作者借用本能在另外空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景象、聽到了另外空間的聲音,再用我們現實世界的語言表現出來,不就是這個效果嗎?後人看到的是作者在用比喻、擬人、神話等等修辭手法,讚揚他的藝術水平,但在修煉者眼裡,這只不過是「寫實」而已。

有神論的世界觀裡,我們再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就會隱隱感覺到作者是看到了「南山」的山神形像,而且是在那個「悠然的境界」中。

李白的《望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我們再重新審視一下,就會發現「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也可能是李白看到了敬亭山的山神,所以才「相看兩不厭」,他只是真實記錄了他的「目擊」經歷而已。李白看到的是另外一個真實的世界,而作為常人讀者領會到的是作品的藝術手法、藝術想像。

綜上所述,修煉人運用寫作的修辭手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大法弟子,認識世界的根本理念、思維狀態都是在一個更高層次上的。

站在更高境界的世界觀來「描述現實」,你的隨意而作,可能就會達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高遠絕妙的神韻、意境。這也就解釋了那些不識字的修煉人,講出的話卻意境深遠、讓後世百代念念不忘的緣故。古人留下的「神采飛揚」、「心領神會」、「神來神往」,那不是簡簡單單的形容,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形式在另外空間的體現。

突破了無神論的思維模式,我們會發現,世界本來就是「擬人」的,萬物皆有思想,萬物皆有語言,也可以表述為「萬物皆靈」「萬物皆理」,還可以說「人皆萬物」。為了開拓思路,我們列出一些突破思維的基礎構思和例句(舉例):

萬物皆有肢體:
例句:太陽伸出萬千手臂,擁抱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枯枝老樹。(原句:太陽照到大樹)

萬物皆有知覺:
例句:寒冷的風象瘋狂的打手們捲土重來,打疼了剛剛長出小芽的柳樹,也打疼了剛剛梳妝打扮好的春姑娘。(原句:寒風凍死了柳樹的樹芽,春天還沒有到來)

萬物皆有表達情感的聲音:
例句:風吹枯葉的嘩嘩聲,是秋天落幕前的嘆息,是生命輪迴的告別曲。(原句:秋天落葉的嘩嘩聲)

萬物皆有表情:
例句:夕陽收回了最後一絲笑容,消失在西邊的天空。(原句:夕陽消失了)

萬物皆有情:
例句:操場想念同學,草帽想念陽光,杯子想念冰塊,大衣想念白雪。(不寫原句了,反而限定思維了)

萬物皆動:
草坪從海灘出發,奔向大門,一路奔了有四百米,終於奔到房前(小議:把草坪寫成了奔跑的狀態,具備動感,好看)。

抽象物,可見於萬物:
例句:美是遊蕩在藍天上的幾縷白雲,美是依偎在山岡上的幾點殘雪,美是迴蕩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美是跳躍在海面上的一抹斜陽。

在遣詞造句中,讓「抽象物」呈現他的生命力量。比如,「真理」是抽象的,但你可以說成「真理之光」「真理的高山」「真理的航標」「真理的天頂」,就比較生動親切,富於詩意。

再比如,「知識的海洋」(知識成為了海),「知識的窗戶」(知識成為房子),「知識的高山」(知識成為了山脈);「歷史的山路」「歷史的風塵」「歷史的航船」「歷史的微瀾」「歷史的馬車」等等。

所以,小結一下:抽象詞+具體物象,就會讓文字深刻、生動。

萬物之間的「擬人」關係:
例句:樹是松鼠的家,樹是候鳥的旅館,樹是大地的頭髮,樹是風的舞者,樹是夏天的遮陽帽,樹是永遠在原地等你的朋友。
小議:萬物之間,那種「固有死板」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就有了戲劇性和韻味內涵。

例句:夕陽在告別前,注視著山間綠野和她綠色身軀裡懷抱著的紅色玫瑰們。
小議:「注視」,「懷抱」,兩個動作構成了兩個「交際關係」,讓三個物形成了一個真實的關係、和諧的畫面。我記得,一部美學著作曾說「美是一種新的關係」,有一定道理。

例句:《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注,朝暉夕陰注,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洞庭湖有它的動作,「銜」遠山,「吞」長江。而且,把分散的山和江,寫成了一體,緊湊,畫面感強)

萬物皆有能力:
例句:
雪加深著這個的世界的靜謐,仿佛時鐘停擺,燃料耗盡。
一條泥濘的小道,牽著我童年的思緒。
西北風,沒收了秋的涼爽,送來了冬的冷酷。
清晨,太陽公公的金色目光,為發放真相資料的小阿姨披上了一席錦袍。她美麗的笑容、禮貌的問候、精緻的封頁,融化了整個冬天。

萬物有社會活動和屬性:
例句:
蛙鳴是夏天的代表,秋雨是秋天的代表,螢火蟲和星星是夏夜的代表。
氣味是螞蟻的身份證,繁星是夜空的身份證,努力是進步的身份證。

人皆萬物:
例句:
我們家是個動物園,有個溫和的烏龜爸爸,有快樂的熊貓奶奶,火辣的老虎媽媽。
她是月亮,依賴從丈夫的光華才能發亮。

人的情感是可見、可感的實物:
例句: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的心碎了,可是我沒有萬能膠。

人的品性、奮鬥、毅力、成熟、生活狀態、記憶、能力,都是可見物:
例句:周永康的無恥,恰恰是他行走於中共黑幫江湖的通行證,一路綠燈的闖入中南海的黑色廟堂(無恥是通行證,是可見物)

我們再拿「毅力」舉例,讓毅力「可見」:
毅力,是千裡大堤一沙一石的強力膠,一點點的累積,才有了巨石的壯麗;毅力,是春蠶吐絲一縷一縷的環繞,一絲絲地堅持,才有破繭而出重見光明的輝煌;毅力,是遠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的微觀世界(身體部位、細胞、血液、淚水)很生動很豐滿:
例句:
我願意看媽媽的瞳孔,那雙瞳孔裡有我童年的頑皮,有我少年的癲狂,有我逆反時期的囂張……。
我渾身的血液為我鼓掌,所有的細胞給我加油;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生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站在我們的微觀世界,那裡也是繽紛的世界:大腦裡的海嘯,五臟六腑的地震,心上的彩虹,腸胃裡的河流。
大法弟子正確的世界觀,讓我們的思維百脈全開,讓我們的描寫和評論通透千裡、縱橫古今,包容世間更多美好、容納更多真理真相,救度更多眾生。

突破時空的思維狀態:
例句(同修讚揚神韻的文字):穿梭千年歷史、跨越九州八荒,往來人間天上,縱橫開合,氣魄宏極,此博大之謂也。青天如蓋的蒙古草原,凌波微步的江南麗人,雪域高原的極樂之舞,風云為變的威風戰鼓,御風而行的雲中仙子……神韻藝術團演出以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國古典舞帶您走進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完美聖境。
小議:跨越時空,縱橫古今,跨界之美。

我們分別舉空間跨越和時間跨越的例子:
A例.在大的空間中遨遊
我們可以超越空間局限,來考慮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描述。在萬物皆靈的世界觀下,向宏觀看去,我們與天地間相容相諧、神遊神往。
例句:我的想念瀰漫到天邊的落日。
例句:時光,是從指尖流向遠方。
例句:在知識的天空裡,我展開雙翅,飛馳在白雲萬山之上……

B例.在大的時間中穿越
例句:生生世世的我,為我今天的選擇舉杯歡暢。
例句:千秋思念,跨越古今。
例句:憶往事,王昭君的南郡姊歸,班婕妤的長信宮燈,董鄂妃的千裡傷城,陳圓圓的紫禁殘夢,唐琬的煙雨沈園,褒姒的烽火幽台……

3.讓修辭變的高級:在原有的修辭上「升級」

下面,我們再具體說說如何在方法上,去突破思維框架。

修辭方法的思維突破
如何寫修辭,這方面知識很容易找到,我們本次探討只限於開闊思路。

形容的「數量」升級
舉個例子,有人覺的「我很高興」這個句子不夠生動,就借用花來形容:「我心裡象開了一朵花。」「笑的象一朵花」。不過,所有人都這樣寫的話,就又陳詞老調了。怎麼辦?我們可以升級數量:「煉功後我十幾年的肝病痊癒,我每天蹦蹦跳跳的,非常高興,好像心裡開出百裡花海……」(數量等級增加了,從「花」升級到「百裡花海」)

形容的「後果」升級
有人形容瘦,往往會說「他瘦的象一堆枯柴」,沒有太大新意。我們可以讓形容的「後果升級」,比如:「從洗腦班出來,他瘦得象一堆枯柴,一點菸火都會將他瞬間燒為灰燼,一陣小風都會把吹到九霄雲外。」「風吹來,他全身的骨頭劈啪響,好像樹枝做的風鈴。」「瘦的可以從門縫鑽過去」

通感
把甲事物的用詞放到乙事物上,這種「跨界」叫做通感。「跨界」之後,文字會非常生動。

現代人的聰明主要體現在技巧、反應快的「小聰明」上,而古人的聰明,是智慧層面的,對天地間萬物、天道運行有著深刻的理解,不是一個境界。正因為如此,很多古人就具備著人體的本能(現在人叫特異功能),直接被神賦予了藝術「靈氣」。比如,將視覺和聽覺打通,所以才有了「紅杏枝頭鬧」「小星鬧若沸」「銀浦流雲學水聲」。

我們再舉例:
例句:媽媽煉功後,腫塊神奇消失,走路健步如飛,再也不愁眉苦臉的凶我了,每天的笑聲裡都是糖蜜的味道。」
小議:笑聲,是聽覺,卻用「糖蜜的味覺」來形容,感覺器官「通靈」了,富有新意。

寫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形容,未必都是緊緊圍繞大法的,所以,我們再舉幾個例子,開拓一下思路。
例句:看見鮮綠的苗,我嗅出了白麵包子的香氣。
例句:香氣似乎是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籠罩著我。
例句:我做了個噩夢,那夢硬硬的、尖尖的。

拈連
拈連,即利用上下文的聯繫,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順勢移用於乙事物的修辭方法,有時,甲事物並不出現。前文有論述,這裡再從另外角度談談。

例句:提起當年的逃港潮,官方的解釋說:主要是太窮了,以後大家都富了就沒人跑了。經過多年發展,後來窮人確實不跑了,但「先富起來」的人跑了。我可不可以這樣解釋:當一個國家的民眾,不能光明正大用手投票的時候,他們總是默默地用腳來投票。
小議:用手投票,用腳投票,拈連。

例句:此時,這條小河還沒結冰,但小河兩岸的故事卻已冰封。(結冰,故事冰封,拈連)

例句:(前文寫母親的辛勞)母親默默地吐著絲,吐著溫暖,吐著善的涓流,滋潤著我走過那個最艱難的迫害歲月。
小議:吐是蠶的動作,但並沒有出現蠶。如果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就是「媽媽象蠶一樣,吐著絲,吐著溫暖,……」,但很明顯,寫成比喻就有些平庸了。

例句:平民抽鴉片,官員抽鴉片,士兵抽鴉片,商人抽鴉片,整個大清朝抽成一片煙霧繚繞。
小議:如果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就是「整個大清朝就像是所有人同時在一個地方抽鴉片,遠看一片煙霧繚繞。」效果還是不如前者的效果好。
如果運用不好通感和拈連,可以先寫出比喻的修辭,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修改,就很容易了。

例句:清清的泉水,流進了田裡,也流進了我們的心裡。
小議:比喻,擬人,拈連,通感,也不必在定義上如何區分,主要從思維模式上突破,能如意的運用就可以了。

當然,為了掌握其中的規律,也不妨說說它們的區別。

拈連和比擬的區別:
 「清清的泉水,流進了田裡,也流進了我們的心裡」,此句是拈連,因為它有「流進了田裡」作為「中轉橋樑」作為過度。有「橋樑」的,就是拈連。
如果是「清清的泉水,流進了我們的心裡」,沒有中間過渡就直接「泉水流進了心裡」,這個就是比擬。

通感和拈連的區別:
通感是名詞、形容詞居多。拈連,動詞居多。

共同點是跨界思維,打破過去的「感知」局限。

以上,我們舉了大量實例,主要是便於大家模仿借鑑。

好了,鑒於本人的水平有限,關於修辭方法,只能談到這裡了,請大家指正和補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