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12月12日】
【典故出處】
典出《列子·說符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註解〕
楊子:楊朱,生卒年不詳。字子居。戰國時衛人。其書不傳,僅散見於《列子》、《孟子》諸書中而已。其學說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孟孫陽,心都子:均為楊朱的學生。
喪生:喪失本性。「生」字,不能夠機械地只理解為「生命」,而還要理解為「性」字,當「本性」講。
歸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
〔白話譯文〕
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一隻羊。為甚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甚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裡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甚麼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甚麼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甚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並非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出自「中文百科」)
【釋義】
岔路很多,因此而走失了一隻羊。比喻事理繁雜多變,求道者誤入迷途,而終無所成。
參考詞語:多岐亡羊;多歧亡羊。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楊朱是戰國時的思想家。有一天,他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鄰居請鄉裡的人分頭去找,也來拜託楊朱派僕人去幫忙。楊朱驚訝地說:「只不過是走失了一隻羊,為何要這麼多人去找呢?」鄰居說:「因為岔路太多,只好多請一些人分頭去找。」後來大家都空著手回來,楊朱問說:「為甚麼那麼多人去追一隻羊,還找不回來?」鄰居回答說:「因為岔路太多,在每條岔路上又各有許多小岔路。我不知羊兒走到哪條岔路裡去了,所以找不回來。」楊朱由這件事深深感到:求學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就有可能像鄰人走失羊一樣,再也找不回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歧路亡羊」,用來比喻事理繁雜多變,求道者誤入迷途,而終無所成。
【評註】
從寓言中楊朱的沉默和關於學泅水的譬喻可以看出,對於如何避免誤入歧途,他心裡也是一片茫然。他心中的「道」還只是世間虛靜無為的處世之道,不是出世間的修煉之道。既有船隻擺渡過著安穩的日子,何必教人泅渡涉險呢?此外,由於佛道兩家法門眾多,修法和去向各有不同,自然的各家的證悟也分門別類、大相逕庭。在多歧路的境況下,如何才能走正自己的路,最終到達正確的彼岸?若沒有正法的接引,一切都是枉然。
【評析】
這篇寓言在結構上採取了寓言套寓言的複合寓言方法,從羊寓言引出另兩個寓言。若只選前半部分歧路亡羊寓言,而不選後兩則寓言和最後的議論,就很難領會到其完整的寓意。列子,戰國時期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所以,這則寓言的寓意也與修道、悟道方面的道理有關。
楊子的鄰居家的羊跑丟了,家屬親友等多人去追尋,還覺得人不夠,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助去追。因為岔路太多,岔路中間又有岔路,不知道該從哪條岔路去追,所以這麼多人去追,還是沒有追到。因為正確的路只有一條,而誤入歧途的路可能有很多條。每個人只能走一條路,不可能多條路同時走。
楊子的學生心都子提問中的寓言,表面上在問仁義,實際上把仁義當做了獲取身外名利的工具。然後在身和名之間權衡世間的得失和取捨。這種思維方式都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方式,不是放下世間一切,積極向上、向善,進而提升道德和境界的正面思維方式。這才是楊子「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也未想明白的「歸同反一」根本或本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