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9月18日】
青史留名的賢臣--天佑太宗
「貞觀之治」之所以能垂萬世而不替,一方面有賴於唐太宗的仁德及卓絕的才能,另一方面則離不開那些才華出眾,並竭盡所能,一心為國的賢臣。在唐太宗時期,湧現出了眾多留名青史的賢臣,他們包括:
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有「房謀杜斷」之稱。房有奇謀妙策,而杜則果斷立決。國戚高士廉和長孫無忌,二人不因身份尊貴自矜,竭忠盡智,難能可貴。諫官魏徵,敢於犯顏直諫,每次皆言之有理,令人拍案叫絕。
如此良臣彷佛就是亮星一群照耀著大唐,閃爍絢爛。
房謀杜斷
房玄齡是進士出生,早在李世民起兵討隋時便投入軍中作參軍。每戰勝一役,眾人皆忙著掠奪財物,他卻忙著找人才致之幕府,如有勇略將佐必深相結,使為世民盡其忠,其眼界心志實乃高超卓越。
武德九年,當太子李建成與其弟齊王李元吉密謀殺害秦王李世民時,房玄齡與杜如晦在千鈞一髮間被李世民召入府中商議對策。結果,李建成殺弟不成,反遭天譴,中箭而死。
李世民稱帝後,論功行賞,確認房玄齡功勞名列第一,讚揚他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才,封為宰相。房玄齡自此處理朝政事務夙夜勞碌,在他的秉衡決斷之下無一事不妥當。他能隨才任用,更無貴賤之分,世稱良相。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但仍牽掛國事,直至氣絕一刻。太宗與他握手而訣,悲痛莫名。
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在平定薛仁皋、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戰役中,一直在李世民身邊作軍情分析。他見解超凡,能洞悉先機,成功輔助李世民平定了全國割據之亂。
公元621年10月, 秦王李世民開設文學館, 邀杜如晦坐上文學館十八學士首座。在李世民登基後,他亦被譽為功勞第一,與房玄齡齊名,合稱「房杜」。
貞觀三年,杜如晦升遷為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一起支撐大局。其辦事能力絕不亞於房玄齡,他能斷大事,盡心竭力,同被稱為良相。可惜,杜如晦於貞觀四年與世長辭,太宗因此罷朝三日以示紀念,君臣義重,催人淚下。
諍臣魏徵
可以說「唐太宗造就了諫官魏徵,魏徵造就了明君唐太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諫官遇上明君方能「諫」。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除唐太宗時代出了一個魏徵,大諫官實為罕見。魏徵本為太子李建成的僚屬,而唐太宗卻不計前嫌,任他為諫官,允許直接詢問政事得失。
有一次,唐太宗鑒於兵源短缺而應宰相封德彝之請求下旨徵用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入伍。當詔令轉到門下省時,魏徵竟拒旨意而不簽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決,事與汝何干?」
魏徵回道:「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獵,明年無獸。中男充軍,租賦雜徭下降,更何況兵不貴多而貴精,毋須湊數。」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徵兵之事,還賞魏徵一口金瓮。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替唐太宗找來了一位才貌出眾的女子鄭氏為嬪妃,正要納入宮中,魏徵勸諫道:「此女子已與陸氏訂有婚約,皇帝不搶民女,勿壞人家好事,願皇上體恤百姓之苦。」但是,其餘大臣則稱陸鄭之間本無什麼婚約,而陸氏亦上表否定婚約一事。魏徵清楚簡單的說:「陸氏否定此事,是避殺身之禍,不得已才這麼做。」太宗不願再拖延,乾脆取消了納鄭氏為妃之事,以免有誤。
貞觀八年,皇甫德參上書道:「修東宮洛陽,勞民傷財。地租收取過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參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鬥租,宮人無發,就心滿意足。」魏徵諫道:「上書不偏激不能動主人心,狂夫之言,擇善而從。陛下因不再愛聽直言而發怒,沒了以往胸襟。」太宗轉怒為喜,心情平伏,還升了皇甫德參為監察御史。
魏徵死後。唐太宗痛苦不已,稱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
大唐勇士李靖
公元617年,李淵攻陷長安城,其中一個被捉拿的隋將正是李靖。當李淵正欲殺他之際,李世民在旁極力說情,救回李靖一命,並將其收入幕府。
李世民招攬的人必非同小可,而李靖就是一個好例子。武德四年十月,李靖以閃電戰略攻下江陵城,為大唐除去了割據軍閥蕭銑。武德七年,李靖與李孝恭率李績等七路軍團赴江淮,鎮壓了武裝暴亂。唐高祖贊曰:「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和李靖相比,皆望塵莫及矣。」
唐太宗即位後,李靖經常掛帥遠征。貞觀三年冬十一月,李靖奉詔率大軍十餘萬分六道征討強悍大國東突厥。足足血戰了兩年,終破定襄之地,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唐朝疆界漸漸擴張,李靖因戰功顯赫而被升為尚書右僕射。貞觀八年,吐谷渾犯境,李靖向太宗請纓出征。年過花甲的李靖膽色謀略未減當年,他不理眾部下反對,領軍深入敵方陣地,搜尋對方主力部隊,正是勇者無懼。終於,兩軍迎頭碰上,頓時無數利箭猛發,刀光劍影,雙方決戰於生死之間。在連番混亂激戰後,勝利歸於大唐。吐谷渾部下殺了其領袖伏允可汗投降,李靖安定了西北地區,大奏凱歌班師回朝。
李靖一生為國東征西討,威震北狄,正是「無數聲捷鼓沙場飛傳,千萬裡江山胡塵斂跡」。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家中,享年七十九歲。大唐勇士神歸何處?只為太宗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