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09月29日】
在媒體欄目和各種文章中,文史類題材內容和議論往往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取向。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神傳文化,所以,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指向是引導人類返本歸真,而非為人類社會的道德下滑而推波助流。但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最初的半神文化也會逐漸蒙塵,也會不斷加入人類自己發展出來的各種學說、思想等,這種由於所處的不同境界中的不同理解,也使這種文化在發生著嬗變。
例如孔子之道等,後來儒門的學者編創出的思想和理念,都是在人類道德下滑的過程中產生的,未必能達到孔子所在的境界,正確把握孔子的原意或主旨。因此,文史類專題的議論的基點雖然也是站在不同的層次或層面而作的,而其中的價值取向,是按反理迎合推波助流下滑,還是按正理啟發敬德向上回升?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此外,人類歷史上的文化,是由歷史上負有特定使命的名人留下來的,例如儒釋道的文化,儒家文化中又有儒家和法家的不同流派的複雜體系,是否因此就都是符合正法標準的呢?是原封不動的予以證實,還是需要歸正和歸新?例如《史記》、《資治通鑑》中的有些故事,體現了人類道德下滑後的負面思維和教訓,如果不撣去封塵,加入正面的剖析,又如何能喻示正理呢?
還有一種將原本正面(正理)的材料,按照向下價值取向作人情化的解讀的現象,使其有滋有味的做法。例如:《封神演義》第八十四回中,元始天尊讓童子用他的三寶玉如意捉拿申公豹:「祭起如意平空把申公豹拿了,往麒麟崖來。且說元始天尊駕至崖前,落下九龍沉香輦。只見黃巾力士將申公豹拿來,放在天尊面前。元始曰:「你曾發下誓盟,去塞北海眼,今日你也無詞。」申公豹低首無話,元始命:「黃巾力士,將我的蒲團捲起他來,拿去塞了北海眼。」」這裡蒲團的作用似是用法力困住申公豹而已,但網上流傳的諸多解讀,大都是描述元始天尊對申公豹的大愛和感謝。在原著沒有情的地方,也加入了濃濃的、熱乎乎的人情味。類似這樣的解讀方式,對世人的啟發又如何體現呢?
如何在人類道德下滑的過程中,撥雲揭霧,真正認識神傳給我們的文化、遵天循地、返回人類的正統道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