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唐朝(十)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9月29日】

輝煌帝京篇

大唐的輝煌中,亦有著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濃重的一筆。

長安---東西方文明交匯的都市

唐朝京都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修建完善的,分為皇城、宮城和郭城三部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結構勻稱,布局整齊。

城內有南北並列十四條大街和東西平行十一條大街,將全城劃分為一百零八個裡坊和東、西二市。大街的寬度從二十五米至一百三十四米不等,兩旁成行成列的種植槐樹並挖溝渠以防雨季。裡坊內除安置大量居民外,還布列佛寺、道觀和王府,盛唐時坊內的寺觀多達一百五十七處。城內夜晚實行宵禁,但寺觀和三品以上官員府第不在此限。東、西二市則是手工業和商業店肆的集中地。東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西市內遍布經營珠寶、香料的胡商和蕃客,熱鬧繁華的程度達到塞街斥市。正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長安城的宮殿有三大「內」之稱,即: 太極宮(西內)、大明宮(東內)、興慶宮(南內)。太極宮是唐太宗接見群臣處理朝政的地方,奠定唐代盛世的「貞觀之治」就是在這裡確立和推行的。其建築群以莊重威嚴見長。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高祖年高體弱,難耐酷暑,太宗皇帝遂在宮城東北角修建大明宮,以備唐高祖消暑之用。大明宮正門為丹鳳門,北門為玄武門,正殿為含元殿,其北面有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等,殿宇嵯峨高低錯落,樓閣輝映飛廊相接,顯得雄渾瑰麗,蔚為壯觀。

大明宮城有十一道門,東牆之門外駐左三軍,西牆之門外駐右三軍,嚴密守衛宮廷。城牆內設宮牆,此乃第二度防線。兩牆之間蕩然無物,如一條蕭颯的胡同街,闖進者無掩蓋必死於箭下。

長安城在大唐三百多年間經過多位帝王的進一步建設,變得日益美好和完善。公元742年開漕渠入西市,開潭作貯積材木之用;827至840年間淘治曲江芙蓉園,曲江池面積七十萬平方米,芙蓉園的面積達一百四十四萬平方米。花開時節香飄滿城,士庶泛舟遊樂池中,盛極一時。

至此一代名城長安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設史上樹起了一座新的裡程碑,對唐以後的城市,以至日本奈良,京都等城市的建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長安不僅是唐朝的首都,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都會,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中心,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長安是東西方交通的樞紐,西域各國和唐朝的往來,必須經過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過長安;因為長安是首都,各國使節往來頻繁,他們帶來異域文化的同時,也將璀璨的大唐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家;作為文化中心的長安,自然吸引了眾多才智之士雲集於此,詩歌曲賦,新聲佳曲,由此傳播。

美國學者Schafer在其所著的《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說:「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前來唐朝的外國人中,主要有使臣、僧侶和商人這三類人。」他還說,在長安城的外來居民的數量相當大,主要是北方人和西方人,即突厥人、回鶻人、吐火羅人和粟特人,也有許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唐朝與東鄰朝鮮和日本的交往更為密切,這種交往主要是以長安為中心進行的。

唐初,朝鮮半島上仍然是高麗、百濟和新羅三國的鼎立局面,他們都遣使和唐朝往來。新羅於675年(上元二年)統一了朝鮮半島。根據史書記載,有許多新羅學生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他們歸國後積極傳播大唐文化。新羅的法律、科舉、科技、佛教、學校等都深深的受到唐朝的影響,基本是仿照唐朝建制的。可以說,那時候的新羅是唐朝的一個微型翻版。

而7世紀到8世紀的日本,也可以說是唐朝的另一個微型翻版。當時的日本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讚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很多。

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長安。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現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學問僧共約九十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於804年(貞元二十年)來中國,在長安青龍寺向惠果學密宗,回國時帶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經。他還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僧人也不斷東渡日本,溝通中日兩國的文化,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姓淳于,揚州人。他對於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他應日本聖武天皇的約請東渡日本,經過六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終於在754年(天寶十三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鑒真把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日本現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對日本建築有重要的影響。鑒真精通醫學,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藥物,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時期在京都設立大學,以後學制逐漸完備,各科學習的內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在語言文字方面,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記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備真備用漢字楷體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採用漢字草體造成「平假名」。這些新體文字的發明,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歷史上的長安,作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所,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引以為傲的古蹟,讓後人在品味的同時,不免泛起思古之幽情。

洛陽---與長安成犄角勢的都城

唐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洛水橫貫其中,有河漢之象,也是在隋朝東都的基礎上再一步建設起來的。南北寬約十六裡,東西寬約十五裡,周圍七十裡。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所組成。城內縱橫各十條大街,分隔裡坊一百零三個,開南、北、西三市。

在地理位置上,洛陽城與西京長安遙相呼應,成犄角之勢。平面布局與長安城有著很大的區別,其宮城和皇城不在全城北部正中,而位於全城的西北隅,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皇城之南更界以洛河,所以其防衛之堅固嚴密甚於長安。武則天時期將雍、同、秦七州數十萬戶近百萬人口遷至洛陽,並建上陽宮作為處理朝政的主要宮殿。

宮城東西寬近五裡,南北寬近三裡,有隔城四重。正門曰應天,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的武成殿為衙門處理人民事政之地。上陽宮在宮城之西南隅,南臨洛水、西拒谷水、東即宮城、北連禁苑。宮內正門正殿皆東向,正門曰提象,正殿曰觀風。內隱偏殿、亭、觀共九所。上陽之西,隔谷水為西上陽宮,間有虹梁橫跨谷水使兩宮相連,往來十分方便。禁苑內多集珍禽異獸,為皇族狩獵之所,帝王之家所食之物有些亦來源於此。

南、北、西三市與長安城東、西二市不同的是三市均依河渠,貨船可直達市中。南、西二市內貨賄山積;北市是洛陽最繁華的地方。全國各地的舟船萬餘艘在這裡集散,填滿河路;商販往來貿易,車馬塞道。北市附近還集中了洛陽大部分的旅館和酒家,從絲綢之路東來的阿拉伯人、波斯商人隨處可見。龍門石窟刻字反映出北市當時有彩帛行、香行、絲行等,這些行業都參與開鑿石窟,說明其財力相當雄厚。大唐經濟的繁榮也可見一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